摘要:本文阐述利用航摄象片进行公路选线方法的研究。本课题包括:利用放大黑白象片和假彩色象片进行路线初选,利用光学立体模型进行路线布局,利用多倍仪、精密立体测图仪、正射影象装置和数字地面模型四种航测方法对同一路段进行路线中线测量,测制1:5000和1:2000线划地形图和1:2000影象地形图,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比了上述四种航测方法的成果,探讨了四种航测方法的测量精度、适用条件和效益,从而得出适合我国目前条件的最佳勘测方法。
摘要:本文根据109根试件的试验结果,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矩形与工字形截面压弯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延性与滞回特性,以及轴压比、纵向配筋率、配箍率与截面形式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件延性分析方法与定点指向曲线型的恢复力模型。后者比之Clough双线型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的实际工作。
摘要:本文用分段圆弧与直线光顾拟合子午线,对受任意荷载作用的旋转壳的应力计算,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且适用范围广的有限条带法;并将此法应用于轮辐、轮辋的静应力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发生过断裂的部位出现应力峰值。
摘要:本文推导了平行四边形板弯曲问题的斜座标基本公式。在v方向用广义梁函数,在u方向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对于四边简支、四边固支、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平行四边形各向同性薄板,无论是匀布荷载、集中荷载、集中弯矩、小方块荷载都可得到精度较高的近似解。
摘要:拱挢主拱圈轴线的合理选择是拱挢理论和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确定合理拱轴的四个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实例分析后指出,正弦波型恒载偏离弯矩的存在是空腹式悬链线拱的固有特性,因此由实腹式拱桥恒载分布规律导出的A·Strassner悬链线,可以作为空腹式无铰拱桥的合理拱轴。并指出利用恒载偏离弯矩来改善拱顶和拱脚截面内力分布只能适可而止,否则将出现控制截面的转移。
摘要:本文导出了两维非方阵任意向量基下行与列同时抽选的、两维函数的、直接FFT算法的递推公式。讨论了这一新算法的若干性质及计算复杂性,同时给出了与通常行列法FFT的计算速度的比较。这一算法可以用于图象处理和合成孔径雷达成象方程的数字计算。
摘要:本文证明,若则若f(z)且为星象函数,则||b_k|-|b_(k-1)|≤16.6/k~(1/2),k=1,2,….
摘要:本文应用比较方法,提出滞后型泛函微分方程初始问题的近似解法,给出了解的近似迭代序列及其误差估计式,并证明迭代序列的收敛性和计算稳定性。
摘要:本文研究了Von Kármán方程第一边值问题这四个方程组的力学背景是平面薄板的大挠度变形,我们得到上述问题的有限元可解性,及其误差估计。
摘要:本研究工作用国产72型分光光度计对粘土吸兰量进行了光电比色测定,对测定结果作了系统整理,并与染色滴定法及目测比色法的测定结果作了全面的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光电比色法精确度高。故得出了用光电比色法来检验染色滴定法及目测比色法测试结果的见解。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测定方法的细节。所介绍的“光吸收曲线”和“光电比色标准曲线”,目前尚未见有详细报导。
摘要:本文以气相色谱法测定人体中苯代谢物——尿酚,样品以85%H_3PO_4水解,然后游离酚萃取入CS_2层,取萃取液进样色谱仪作定量分析,测定数据表明,长时间与苯接触的人引起尿酚含量增加。从水层到CS_2层的萃取率:苯酚为28.85±1.07%,甲酚为66.68±0.92%。尿酚含量可作为与苯接触的指标,本文为调查苯污染情况提供了一简便可靠的方法。
摘要:Ryan的研究表明Permutit SK树脂在抗辐射稳定性和交换速度方面比聚苯乙烯三甲铵树脂(如Dowex 1×4)有较显著的优越性。Greer报导了该种树脂含有吡啶基团。林漳基等报导了聚苯乙烯吡啶树脂和聚乙烯吡啶树脂的一些性能。三种树脂在功能团上有如下的不同:
摘要:基础科学‘、了、少、.产、.产几U几勺OJ︹X︸OU OU,土一勺/几、了百、﹄/‘飞、/吸、11,l今JZ谢秀松陈强赵立华王磊‘、夕、夕、.了‘、矛、.2、.产、了、.了户O,1行了J任八匕斤了︸匕,口月任︸匕氏J 2 od八匕行了00了‘、了了、Z且、了‘、‘Z气、了咬、/t、3 3 3 4 4 4 44斜角板弯曲问题的康托洛维奇解中立型微分差分方程组解的稳定性扩散模型中施主荧光强度的数值计算梁、连续梁、刚架静力影响线的新解法用于双极型集成电路的共岛金属—氧化物 —半导体(MoS)电容器最小二乘配点法解斜板弯曲问题一个重构定理的推广旋转壳的有限条…
摘要:电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听觉为辅表达思想内容的教育手段。电视图象是电视语言的基础,只有将生动的画面巧妙地组接,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输出。而这一切就要求电视录象系统必须具有相当的特技处理功能。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问题的提出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264 总访问量:1351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