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29个试件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给出了组合砌体受压构件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按照基于概率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提出了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的抗力分项系数.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的试验资料和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新的砖砌体偏心受压构件强度的计算公式.按该公式的计算值不仅与试验结果很接近,其重要的特点是使得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纵向弯曲系数和构件的强度四者之间从理论上形成一个整体,改进并完善了中国现行砖石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参数的取值.
摘要:此文对水平力作用下的框架与剪力墙结构采用逐步渐近的计算方法,从估定初始位移入手,利用框架及剪力墙各自的变形特点,求得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力.然后以变形协调的条件进行核算.必要时,计算可以重复进行.此法可用于不同荷载形式,也可用于柱刚度随搂层而不同的框架及刚度有变化的剪力墙.计算简单,可用手算.
摘要:本文提出了轴对称井自由边界问题的一种新算法,与原有的算法相比,新算法所需计算工作量大大减少.
摘要: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由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线性时变系统dx/dt=A(t)x零解的稳定性,这里x∈R~n,A(t)为n×n阶矩阵,其元素αii(t)可微,|αii(t)|≤α(α为与t无关的常量),并且特征方程的每一个根满足Reλ(A(t))≤-δ<0,对所有t成立.在文〔1〕中,我们曾用构造?函数的方法给出了系统零解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用显式确定其系数缓变的界限),这里我们将构造出另一个?函数,利用它也给出了系统系数缓变界线的明显表达式.显然,利用后者计算量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特别当n相当大时).第二部分研究了由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线性时变大系统的稳定性.文中曾用分解理论研究了线性时变离散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作者采用了向量?函数的方法,对每个子系统所作的是二次型的?函数(实际上文中取的是平方和),这里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线性时变离散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所不同的是我们对每个子系统所作的?函数构造为v~(i)=|x~(i)|(|x|表示向量x的模),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中的相应结果,并且运算非常简单.在中我们曾提出这样的看法,对处理线性选代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时,用v~(i)=|x~(i)|比用二次型的?函数更为合适,这里的论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
摘要:本文利用比较方法讨论延滞系统解的整体存在性问题,得出延滞系统解的整体存在性的若干判别准则.
摘要:本文提出在液态淬火形成的非晶态合金中,其微观结构是由短程有序的双层四面体和八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单元无序堆积而成.并由这种双层单元结构模型导出非晶态合金中类金属成分范围及其上限约为30.47at%.就目前所收集的80种上述合金的实验数据来看,其成分范围的上限近于100%都在计算结果以内.这可为今后制备液态淬火非晶态合金的类金属成分范围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判据.同时,双层单元结构模型也为今后深人研究非晶态合金的结构与物理性能的关系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模型.
摘要:本文分析确定柏格斯矢量的各种不同方法中的三个基本操作步骤,引入操作符概念,用操作符定义柏格斯矢量确定方法的两大系统:F系和R系,并介绍用操作符对现有各种柏格斯矢量确定方法的归系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提出了分系判定位错符号的准则.
摘要:本文论述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QSL西林电挢固有误差的计算方法.文章第一部分介绍有关固有误差的计算公式;第二部分讨论测量tgδ的固有误差;第三部分讨论测量C_x的固有误差;第四部分简单介绍减小固有误差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求△c_(4-2)/c_4的误差公式.
摘要:本文以四种阴离子缔合剂与苯海拉明形成的离子缔合物作电活性材料,制成了苯海拉明PVC电极,并就各阴离子缔合剂、介体溶剂以及膜相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以四苯硼酸作配合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介体溶剂,取活性物质含量为0.5%时,电极性能较优.电极响应的线性区为1×10~-1-3.2×10~(-6)M,斜率可达60mv/△pc, pH范围为2.5-5.5.电极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响应快,重现性和稳定性好.初步应用表明,电极用于苯海拉明的样品分析是非常适宜的.
摘要:我校获得三个学科、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三日田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中,我校获得三个学科、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三个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是:应用数学——李森林教授,分析化学——俞汝勤教授,结构工程——成文山副教授.在同批名单中,我校又获得了三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三个学科、专业是:内燃机、建筑材料和建筑热能工程.加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日国务院批准的应用数学、分析化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438 总访问量:1351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