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Liapunov函数V(t,x)方法是研究泛函微分方程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过去用这方法时,都要用到P函数,即满足Razumikhin条件之P函数,而P函数很难求[1],[2].本文虽同样用V(t,x)函数,但并未用到P函数,这不但避免求P函数的困难而且在求断近稳定时适应范围更为广泛.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1075个砌体的试验资料,提出了砖砌体抗压强度的计算公式.根据国内外的试验结果,阐明了砂浆水平友缝厚度以及砖砌筑时的吸水率对砌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这些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本文为研究砖石结构的可靠性,为确定砖砌体抗压强度时所需规定的正常质量标准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摘要:在求解电子一声子耦合问题中,从分析其本征值与本征波函数的特点出发,引进两个无因次的参数β和τ,β表征电子振动的耦合强度,τ是纯粹的电子耦合部分.表征两个离子间,电子波函数重迭的程度.详细讨论了强耦合和弱耦合的各种极限情况.在中间耦合强度情况下,本文组合Born-Oppenheimer近似和微扰理论,首先求出其波函数的电子部分,然后求解其晶格部分,得到了普适的结论,它适用于处理类似的问题.
摘要:在同一基础下,各桩的承载力具有随机分布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引用数理统计成果,描述其对基础梁内力的影响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提出桩基动测与弹性基础梁的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此一工程计算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实例说明此法的应用效果,并对几种典型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以阐明桩的差异对基础梁内力影响的一般规律.
摘要:本文阐述车辆在定时信号控制下通过交叉口时如何使排队减少、时间延误损失最少的优化问题.根据优化理论,将交叉口各向车流在红灯持续时间内所受的延误时间建立数学模型作为目标函数,以行人、车辆过街所需时间和排队车辆疏散所需要时间作为约束条件,按交叉口总延误最小的原则寻求出最优的红灯时间.对数学模型中的有关参数,本文提出了简便可行的实测和统计方法.通过实例表明,优化后的交叉口总延误时间明显减少,表明信号配时优化改善交叉口的交通运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在内燃机实验中能实现对扭矩、转速、燃油的消耗量及各种温度的自动采样,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其结果以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特性曲线用X-Y数字绘图仪绘制.本测量系统可提高测试精度,并节省测试时间.
摘要:双葱酮的电化学还原是一个ECE过程.本文通过均相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研究此体系,以醌类作催化剂.测定了在DMF溶剂中氧化还原对A/A~7的标准电位E_(AA~7)~O=-1.166伏(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电子转移的速度常数k_(S,AA~7)~O=4.1×10~(-2)厘米·秒~(-1),构型转变速度常数k_(AD)~-=1.8×10~6秒~(-1),确定了电子转移过程A e→A~7是双葸酮还原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还测定了溶液电子交换反应的标准速度常数logk_s~(sol)=7.04,并确定了在均相催化反应中,歧化机理是主要的.
摘要:本文研究了1-(5-溴-a-啶吡基)-5-苯基-3-(a一呋喃基)甲(月朁)(5一Br—PPFF)的合成及其与镉(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在曲拉通X-100存在下,PH10.7的硼砂-氢氧化纳缓冲溶液内,试剂与镉(Ⅱ)形成兰绿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658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60×10~4升·摩尔~(-1)·厘米_(-1).在0-25微克镉/25毫升浓度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摘要:本文通过此较四种季铵盐研制了以三辛基十六烷基碘代铵为定域体,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苯二甲酸二壬酯(1∶1)混合溶剂为增塑剂,镀金丝为内参比电极的PVC膜AuCl_4~-电极.该电极比现有电极好,线性范围宽(1×10~(-7)~6×10~(-2)M),灵敏度高,响应快,选择性好,便于商品化.应用该电极按标准加入法直接测定矿石中的金,方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与经典法相符.
摘要:本文针对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多产品、多指标质量控制的困难,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了寻求总体最优解的多目标质量控制模型.这是一个参数目标规划模型,本文还讨论了这个模型的解法、计算机程序和应用.
摘要:湖南大学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南矿冶学院出版社,分别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成立.这三家大学出版社于六月二十八日在中共湖南省委接待处联合举行了成立大会.会场洋溢着团结、喜庆的气氛.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湖南教育界、出版界的一件大喜事.会上宣读了国防科工委、中国有色冶金工业总公司和湖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等单位发来的贺电、贺信.
摘要:本文探讨研究两故障元件(或三状态元件)系统的两故障模型的必要性,系统总结了两故障元件系统的逻辑框图的对偶性,并通过两故障元件系统的逻辑框图与计算公式的对比,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为研究两故障元件复杂系统(如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234 总访问量:135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