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随机系统理论深入分析了微机轨道衡动态称重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作用,建立了它们的信号模型,并用计算机仿真论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摘要:讨论了气动位置控制系统中状态反馈调节的不同结构、特点、优化设计和参数灵敏性等,提出了理想极点区概念,并对状态反馈调节、PID-调节、自适应控制等不同控制方法进行了初步比较.
摘要:通过钻削铸铁试验,对钻头磨损过程特性进行了分析.首次从可靠性、灵敏性、稳定性、测量难易性和磨钝标准确定的方便性等几个方面对钻头寿命评定指标VB_c,VB_(c1),VB_(c2),VB_B,VB_R和ω_φ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指标VB_R和VB_c是钻削铸铁的较优的钻头寿命评定指标的结论,并指出了通过试验评价钻头的切削性能或钻头寿命时必须优化试验的切削条件和合理确定试验的磨钝标准.
摘要:介绍了两级直齿圆锥—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等强度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法的选取.
摘要: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理论及其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观点进行考察,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向,以供对于新兴学科的认识和参考,从而促进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及其发展.
摘要:闸述了L波段低噪声晶体管放大器中各种降低噪声措施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低噪声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及L波段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前端低噪声高频放大器输入级中噪声匹配电路的设计举例.
摘要:通过对三类国产氧化锌电阻片在不同波形电压作用的小电流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其规律.提出了新的氧化锌电阻片等效电路,并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内无间隙避雷器的设计、试验提出了建议.
摘要:在同一高度处的全部剪力墙产生相同侧移的假定下,提出了承受水平力的变截面剪力墙体系的内力计算方法.
摘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摘要:论述了地面数字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结合建筑工程勘测设计(公路选线设计、管道选线设计和土地整平土石方计算等)试验,检核验证了DTM数据的精度和辅助计算程序解算精度.
摘要:在滤网孔隙可视为平行等长等半径毛细管和孔隙内流态为层流的假定下,推导并讨论了恒水头作用下的两过滤指数公式.给出了计算平席纹和斜席纹孔隙面积、孔隙率的公式及对MK0、MK1、MK2、04、05网的计算结果.建立了用于SS显微计数的"十字"法,并发现"十字"法比标准法要简单12倍而精度却几乎相同。根据微滤机净化污废水的实验,结果,作者阐明了微滤机理以机械筛滤作用为主.
摘要:概述了双极功率晶体管二次击穿机理.介绍了二次击穿的测试电路和测试方法.讨论了降低电流型二次击穿的方法和防止电流型二次击穿的电路改进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带状电子束发散因素,从而有助于估算电子束流密度,为设计符合要求的、用于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的电子枪提供了依据.
摘要:根据新近从统计热力学的观点出发所提出的由液态淬火制备的非晶态金属—类金属合金的结构缺陷形成机制,并用"双层单元结构模型"具体描述了其中类金属原子的分布及其扩散机制.讨论了提高晶化温度的途径.
摘要:1985年Koda等人发现聚丁二炔在光的照射下,会发生从兰色到红色的变化;掺杂不同时,其光吸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在有机光导,非线性光学层,电子束复印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文首次提出一个包括电子—电子,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有关实验现象.
摘要:研究采用一种物理化学聚沉法,快速提取淀粉工业废渣液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探讨了提高蛋白质提取速度和蛋白质回收率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摘要:国家科委12月18日正式公布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星火科技奖项目,1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曹声春等老师的"氯化石蜡的催化合成新工艺"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陈昭宜等老师的"一种磷矿石除镁新工艺"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我校舒震等老师与桃江焦炉煤制气设备厂合作研制的"新型耐热铸铁6米焦炉护炉设备"荣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摘要:我国第一台高功率低价模二氧化碳连续激光器,已由我校研制成功,并于1989年11月18日通过鉴定.激光界的学者专家确认该激光器为6千瓦连续输出的高质量低阶模激光器,其各项指标已达国家"七五"攻关指标要求.
摘要:值本刊复刊10周年之际,传来了喜讯.在1989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的评比中,本刊荣获二等奖.这次评奖活动是在国家教委科技司和同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的领导与关怀下,由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是建国以来首次大型的学报评奖活动.除西藏和台湾以外,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87所高校的自然科学学报参加评比.评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