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虑一类拟线性椭圆型方程组弱解的部分正则性,给出了正则性的充要条件.
摘要:考虑具有正负系数的—阶时滞微分方程,获得了它的每一解当t→∞时趋于零的充分条件.
摘要:讨论了PbO_2还原过程的热力学问题,并对FeSO_4+H_2SO_4还原转化剂处理废蓄电池泥渣中PbO_2及Pb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热力学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还原剂将PbO_2和Pb还原转化为PbSO_4的热力学推动力大,反应速度快,工艺过程稳定以及Pb回收率高。
摘要:研究偏负矩阵的Schur补及其性质,得到了几个偏负矩阵的降阶判定。
摘要:采用变分方法考察了具有随机小费用的可修模型的维修策略问题,推导出了依赖年龄的最倨费用界维修策略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从而得到了费用界策略形式下的最优。对于包含预防性更换的可修模型也同样得到了费用界-预更换策略形式下的最优解。
摘要:考虑一类拟线性椭圆型方程组弱解的部分正则性,给出了正则性的充要条件。
摘要:利用Leray-Schauder非线性择一定理,研究了二队是混合型积分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得到了边值问题的解的一般性存在准则和存在定理。
摘要:考虑了具有正负系数的一阶时滞微分方程,获得了它的每一解当t→∞时趋于零的充分条件。
摘要:根据共聚物掺后电导及光学性质的改变,提出了基态非简并的共聚物的掺杂机制。沿链是极化子和双极化子态,而链间是由于双极化子的跳跃;较好地解释了有关实验事实。
摘要:用1/N展开技术结合自洽Q框架推导出的能谱展开式,应用于计算铀的三个同位素的核谱。理论能谱公式中只需调整一个形状参数xQ,即可得出和实验符合的相当满意的结果,而且总的趋势是玻色子数N越大,理论计算的结果越好。
摘要:对研制的Ni/海泡石苯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氢气吸附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氢吸附量与加氢活性关系。并对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不同焙烧温度、不同镍含量的催化剂用氢吸附法进行了表征。通过程序升温脱附求得了氢气、苯、环己烷的脱附活化能及脱附动力学方程。
摘要:描述了一种能简便而准确地表达有机结构信息的线民生标记处理方法,在高效处理官能团的表达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骨架的编码与表达,并给出数十种基本骨架的编码。该编码系统具有便于输出输入操作、环境紧凑明Liao、存贮空间节省,代码直观易辨且完全只取决于结构信息的拓扑性质。
摘要:讨论了PbO2还原过程的热力学问题,并对FeSO4+H2SO4还原转化剂处理蓄电池泥渣中PbO2及Pb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热力学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还原剂将PbO2和Pb还原转化为PbSO4的热力学推动力大,反应速度快,工艺过程稳定以及Pb回收率高。
摘要:采用混凝吸附的方法对稻草浆造纸黑液进行了二级净化处理。探讨了影响混凝和吸附的主要因素,确定了综合治理的基本工艺参数。
摘要:分析了强力砂带平面磨削时工件表面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磨削热的影响,找出了一个由磨削用量组成的亲折磨削参数,建立表面残余应力数学模型。经过实验验证,此模型能恰当地描述强力砂带平面磨削时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分布的规律,并分析了各因素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摘要:用“类二维”法和最小能量理论,建立群钻流屑角模型和钻削力预测模型,推导了群钻钻削能的理论计算公式。
摘要:针对传统汽车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汽车故障论断的新方法,在介绍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BP网络构造离合器故障诊断实例模型,经过模拟试验,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摘要:研究了L1范数法诊断线性电阻电路故障的视神经网络方法。基于Hopfield网络原理导出了相应的神经网络电路结构,该法具有在线计算量少、故障诊断速度快等特点。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是可行的。
摘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采用单一电流控制电流源的有源RC电流滤波器实现,这些电路是基于对偶变换由电压模式电路导出。生成了一系列新的电流模式有源高通、低通、带通、全通和带阻滤波器电路。这些电路不需要隔离级便可以级联起来实现多级有源电流滤波器。
摘要:将积分规律引进逆变桥控制,改善并联型中频电源的起动和负载适应能力,给出了积分算法与常用定时调频法的仿真结果和新算法的单片微机实现。
摘要:用三支路法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研究了电介或电气设备绝缘的损耗因素,即介质损耗角正切。该法直接利用区分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的三条支路,从tgδ的物理含义出发,推导了单层介质和双层介质的综合tgδ表达式,给出了n层串联介质的tgδ表达式,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摘要:采用半能量法对几种典型的卷边板件进行了弹性屈曲分析得到的解签揭示了卷边板件的三种新颖性屈曲模态和屈曲特征。
摘要:以三次B样函数作为速度时域函数,应用配点法,在任一时间步长中列出两个时刻的结构物运动方程式残值为零的条件,并使结果满足了稳定条件,得到一个计算结构物动力员应无条件稳定的计算格式。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