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车设计制造学科点简介我校汽车学科创建于1965年,是由上海机械学院,南京机械制造专科学校汽车学科迁来我校共同组建而成,196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1990年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汽车学科第三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清华大学...
摘要:研究一类脉冲积分微分方程的渐近稳定性,所得结果较深刻地反映了脉冲对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讨论了单障碍问题有限元逼近的并行Sshwarz算法,建立了与吕涛的算法等价的实用算法,并说明了其收敛性,同时讨论了该处对于贴合于分量有有限步收敛性。
摘要:证明了在适当的假设下,一致严格拟凸,多项式增长且是C^2,α类的函数F,其积分的E-L方程的每一个光滑解,在Ω中的一些充分小的子集上是该泛函的极小值点。
摘要:继续讨论了一类半线性抛物偏微分方程的反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并给出了近似解法。
摘要:用sdgIBM1的组态混合波函数和玻色子表面δ相互作用研究三玻色子核的能谱,理论计算结果令人满意,能拟合比sdgIBM1多得多的能级,误差还更小,说明g玻色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这种模型是成功的。
摘要:以聚丁-2,4-已二炔-1,6-二醇酯of,2,4-hexadiyne-6-diol,缩写为PDA-TS为例,研究了聚丁二炔单昌中的光生载流子及光导;在分析了双分子成对复合的Onsager模型的局限性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载流子光产生模型,并用它首次解释了稳态光电流Iph对入射光子能量gω的依赖关系。
摘要:在不同激励,不同共振情况下,非线性系统的一次近似频响函数是不同的,有的包含了系统的的全部参数,有的只包含了部分参数,本文研究了多自由度非线的一次近频响函数的形式以及用它们来识别系统参数的可能性。
摘要:首次研制了建筑热工用动态热流计,设计并制造了标定装置,研究了以系统辨识理论为基础的标定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动态热流计及其标定方法的可靠性,标定实验结果表明,热流计动态特性及温度误差均能满足建筑热工测试要求。
摘要: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孔过滤过程可当作渗流来处理,并建立了微孔滤过滤过程的数学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同某工厂锅炉烟气脱硫与除尘及其废水封闭循环系统中微滤池的运行结果能很好地相符合。
摘要:介绍了开发区大气、水环境容量计算及管理方法,并以湖南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初步了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有关细节处理,所介绍的方法将对其他类似开发区大气、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及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摘要:研究了μ-氧化双(四苯基卟吩合锰(Ⅲ))「TPPMn(Ⅲ)」2O在酸碱及氧化剂作用下的转化。「TPPMn(Ⅲ)」2O在固态或碱性介质中能稳定存在,在酸性或含水介质中转化为相应的单核锰卟啉TPPMNOH;在空气,H2O2或PhIO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开环,紫外-可见光谱监测上述转化过程发现,对不同氧化剂,「TPPMn(Ⅲ)」2O转化的机理不同。
摘要: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各理化参数xi构成的描述矩阵,由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往往现态性或奇异性,由此获得的QSAR回归方程则不稳定,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病态指标剔除法:选择一个适当的临界值,打出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该临界值所涉及的指标,剔除部分病态指标。
摘要:验证了水溶性润滑添加剂的分子设计观点,并据此设计了通式为(RO)2P(S)SRCOOH的二烷基二硫化磷酸酯一元羧酸衍生物,研究了它们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摩擦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这是一类兼具油性剂和极压剂双重功效的新型、高效水溶性润滑添加剂。
摘要:生石油针状焦经48小时三磨成〈5μm的细粉后,具有良好的自粘结性能和烧结性能,不用添加粘结剂夺型烧结即可制得高强高密碳石墨材料,研磨时间对粉末的形态、石墨化性能和烧结性能有重要影响。
摘要:讨论了LA型陶瓷涂料的制备,表明LA型陶瓷涂料性能好,成本低,值得推广。
摘要:通过对纯时延的有理逼近,提出纯时延系统的一种新的解耦时延二步估计算法。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线性规划的神经网络及其有源跨导-C实现。其特点是结构简单,便于采用CMOS工艺集成。
摘要:首次探讨了一种用8031单片机控制的原动机仿真系统,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调速器、电流调节器软、硬件的设计方案。
摘要:介绍了汽车运动空气流场数值计算的有限容积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基本方程,有限容积法的应用,交错网格系统边界条件 处理等,并给出了应用算例,建立了汽车运动流场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动静压滑动轴承-圆隙缝动静压轴承,分析了该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及刚度及设计参数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轴承性能优于传统的隙缝式轴承,且加工方便,很有应用前景。
摘要:揭示了Ritz向量叠加法的实质及存在的问题,发展了与外载频率相关的Ritz向量叠加法及多维外载作用时的Ritz向量叠加法。着重讨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用Ritz向量叠加法进行结构反应计算的有效性及局限性。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为结构分析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给出由不可修元件组成m×n串-并联系统可靠度高于由这m×n个元件组成的对应并-串联系统的可靠度的一个证明。
摘要:探讨在实时多任务系统AMX环境下,由多台工业微机构成局域网络,开发分布式监控系统时如何实现网络的实时通信。提出了需解决的问题及实现方法,该方法同样适合于其它分布式监控系统。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141 总访问量:1352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