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进德摩根拓扑代数的R0,R1分离公理,证明了R0,R1的遗传性和可乘性并建立了R0,R1与T0,T1,T2之间的关系。
摘要:得到了一类差分方程的全局吸引性,推广了由Karakostas G等人建立的相应结论。
摘要:建立了一类二阶中立型微分差分方程有界解振动的充分条件,且当变系数都是常数时,该条件也是必要的;同时,根据该方程的“极限”方程建立了它自身的一个有界振动准则。
摘要:对多层建筑框架结构在风载下的应力分布了进行了光弹性分析,通过模型梁和柱的等差线,测出其反弯点位置及剪力植,算出梁和柱端部弯矩值。同时,对该结构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并将光弹性分析,有限元计算放D值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及
摘要:将一种不解线性方程组的正交方法推广到以位移为未知量的超静定问题求解,并成功地应用于连续梁弯曲问题。
摘要:研究以丙酮为原料,经亲核加成反应,Bucherer-Berg‘s环化反应和羟甲基化等三步反应合成,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乙内酰脲的工艺路线,总收率68^%-78%。产物经^1HNMR,^13CNMR谱和元素分析鉴定。
摘要:研究了铍-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Brij-35胶束显色反应的最佳形成条件,在pH8.3-9.5的弱碱性介质中,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是548nm,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42×10^5L.mol^-1,cm^-1,铍量在0-1.6μgBe/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
摘要:对烷基糖苷合成中的催化剂进行了优选,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对产品泡沫性能的影响,测试了烷基糖苷的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烷基糖苷的表面张力代,泡沫丰富稳定,是一类新型的,性能优良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摘要:提出了一种流体动压润滑轴承的计算模型-采用以侧隙为准的雷诺数来表征整个流场的紊流影响效应。这种模型区别地曾被普遍采用的局部效应假设,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还分析了影响动力特性计算精度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在紊流状态下,动特性系数的迭代是正确计算轴承稳定极限转速值的关键。
摘要:利用罚函数法结合改进的模式搜索法对NdFeB永磁同步电动机进行优化设计,并以4kW,4极NdFeB永磁同步电动机为例,在满足电机各项性能指标的下,用此法设计得到了电机的最佳配合尺寸,降低了电机磁钢用量,从而降低了电机的生产成本,获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系统。为加快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研究了有效的启发式学习算法。以二关节机器人为对象仿真表明,该控制系统能使机器人跟踪希望轨迹,其系统响应跟踪精度及鲁棒性优于常规的控制策略。
摘要:提出一种配电系统谐波放大的仿真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将全系统极点计算和极点支支路参数的敏感度分析合而为一。应用该方法便于计算配电系统的谐波放大,确定谐波位置,得出抑制谐波放大的有效措施。
摘要:以长沙市某高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屋顶增设铁塔前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办公楼在加设铁塔前后抗震性能的变化。针对目前已在建房屋顶加铁塔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摘要:通过6块连续板的试验,探讨了冷轧带肋钢筋砼连续板的塑性内力重分布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的冷轧带钢筋砼连续板的弯矩调幅限值。钢
摘要:石膏因其耐水性差,强度较低限制了它的应用。采用掺入普通硅酸盐水泥来改善其不足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方式。本文叙述了在石膏中掺入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量不同时,石膏基混合胶结材的强度变化及其耐水性变化等,并探讨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摘要:针对Navier-Stokes方程及各种湍流模型之控制方程的数值解,提出了微元指数拟合的概念,并以k-ε模型为例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离散格式。
摘要:分析和研究了在河流污染浓度控制中广泛应用的一维水质模型结构和应用条件。根据总量控制的需要,以河流中瞬时面源排放的一维水质模型为出发点,采用叠加原理和积分法重新推导了连续稳定面源排放的一维水质模型结构,通过实际应用,检验了模型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分析比较了总量控制一维水质模型与浓度控制一维水质模型的结构,应用条件,精确性与合理性。
摘要:本文讨论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汉语自动分词的映射模型和性能,着重分析网络结构和学习算法对歧义词切分的影响,在大量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评价。
摘要:首先简介了目标规划的原理和特点,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P&S近似规划法,然后重点从转换实约束为最高级目标约束,把决策变量保留在达成向量函数中和引入偏差变量的偏差变量以及提出以逆积法为基础的多阶段算法等三个方面对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和近似规划法进行了有儿的改进
摘要:介绍了湖南省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中的困难,划分了地方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项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提高调控效果的思路。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264 总访问量:1351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