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到了若干M bius群中相应性质在^U(1,n;C)中的推广,并由此建立了^U(1,n;C)上的类Jorgensen不等式.利用此不等式得到了^U(1,n;C)中有限生成子群的一条离散准则.
摘要:在比较了各种合成方法后,我们采用固相合成法来制备纳米氧化锌,并对其提出了改进.通过在固相反应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锌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备出了粒径更小、分散性更好的氧化锌.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表征产物的结构和形貌,用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分散性.结果表明,改性后产物的分散性得到了显的改善,较之未改性样品,其吸光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分散性随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的不同而不同.
摘要:用一步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CdS纳米颗粒,并以氨催化水解法对其表面进行了修饰,得到了具有CdS/SiO2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射光谱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固相反应完全,产物为纯相CdS,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避免了传统湿法存在的团聚现象的缺点,具有产率高、无污染、节能等优点;而且CdS纳米颗粒表面经SiO2修饰后,其带边发射显增强,缺陷发射减弱,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SiO2包覆层厚度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加。
摘要:探讨了氩弧焊工艺参数对镁合金焊接接头质量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对AZ31镁合金薄板TIG焊接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用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焊接电流为40A和45A时,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最好,(σb为205MPa),为母材强度的80%左右,断裂总是发生在热影响区,焊缝区组织呈细小的等轴晶,主要存在α-Mg和Mg17Al12两种相,热影响区组织较粗大。
摘要: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了纳米CeO2.通过XRD,DTA/TG,TEM,BET及杂质含量分析,并根据XRD线宽法,按Scherrer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结合相对密度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CeO2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经300℃焙烧1 h已完全形成CeO2,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原生晶粒粒径为5 nm左右,颗粒粒径为20 nm左右,比表面积达140.61 m2/g,孔径分布为5~15 nm,孔径峰值为9.3 nm,纯度≥99.97%;随焙烧温度提高,将引起CeO2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少.
宋晓岚 , 邱冠周 , 曲鹏 , 杨振华 , 吴雪兰 , 王海波
摘要: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了纳米CeO2.通过XRD,DTA/TG,TEM,BET及杂质含量分析,并根据XRD线宽法,按Scherrer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结合相对密度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CeO2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经300℃焙烧1h已完全形成CeO2,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原生晶粒粒径为5nm左右,颗粒粒径为20nm左右,比表面积达140.61m2/g,孔径分布为5~15nm,孔径峰值为9.3nm,纯度≥99.97%;随焙烧温度提高,将引起CeO2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少.
摘要:首次研究了压电复合材料中圆形夹杂内压电螺型位错和界面导电刚性线的电弹耦合干涉效应,运用复变函数解析延拓技术与奇性主部分析方法,获得了基体和夹杂区域复势函数的封闭形式解,该解答可作为格林函数求解裂纹和界面刚性线的干涉作用.应用扰动技术,导出了位错力的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刚性线对压电螺型位错与圆形夹杂的干涉具有强烈扰动效应.当界面刚性线达到临界值时,可以改变夹杂和压电位错的干涉机理。
摘要:利用Split-Hopkinson bar装置上所得到的变形数据,研究了冲击预变形铜的神经网络本构关系模型以及Zerrrlli-Axmstrong本构关系模型,比较了两种模型对冲击预变形铜在不同热力学状态下流变应力的预测精度.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的总的拟合度为0.9%,而Zerrilli-Armstrong模型的拟合度为8%;Zerrilli-Armstrong模型相对于神经网络模型精度较低,是由于物理模型把材料内部某些动态变量作为常数处理,而神经网络模型建模训练时已经包含了这些动态变化的因素;通过增加神经网络输入节点数可以扩大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范围。
摘要:从驾驶员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探讨了汽车夜间会车时眩目的机理.由于传统的前照灯配光设计停留在二维的层面上,设计周期长,且配光效果差,很难达到防眩目的要求.本文通过Reflector CAD软件反求出了符合ECE法规配光要求的自由曲面前照灯反射镜的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以直接用于数控程序的编制,减小了前照灯的设计成本和设计周期,利用TracePro软件对模型进行近光配光的仿真实验,通过光线追踪的方法避免了实际配光实验时调整反射镜配光所需的反复制造过程,同时又保证了前照灯防眩目的效果。
摘要:在假设小孔为圆锥形的基础上,按照几何光学理论,通过跟踪光线在小孔内的多次反射轨迹,研究了激光在圆锥形小孔孔壁上的多次反射吸收,计算了小孔孔壁通过多次反射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分析了孔壁的多次反射次数、聚焦透镜的焦距以及圆锥形小孔的顶角等因素对小孔孔壁上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总激光功率密度主要取决于激光在小孔孔壁上前几次反射;在小孔上部,孔壁吸收的总激光功率密度主要取决于直射到小孔孔壁上的激光功率密度;孔壁的多次反射只对小孔下部孔壁上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有影响.小孔的形状、尺寸取决于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大小.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与小孔的形状、深度和大小之间存在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过程.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愈大,小孔的深度和直径也愈大,锥顶角愈小,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还与聚焦透镜的焦距有关.在保证激光焊接所需要的激光功率密度的前提下,采用长焦距的聚焦透镜,有利于把激光能量直接导入工件材料内部。
摘要:对于大规模电路或者非线性电路的诊断,存在故障定位困难和诊断速度比较低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广义互测试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给出了这种方法的诊断步骤,并进行了仿真实践,结果证明对于子网络级的故障定位是有效的。
摘要: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构造了具有高斯隶属度函数的T-S函数逼近器.根据逼近误差和控制要求,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仅可以调节模糊规则参数,同时也能调节隶属度函数的参数.将这种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应用到倒立摆系统的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研究了三相感应电动机分级变频软起动的控制方法,并采用三相电路对称分量法对各种组合的三相电源系统进行优选,进而提出了电机分级变频起动产生最大转矩的三相电源最优组合方式.在理论分析与仿真的基础上,完成了以16位单片机80C196KC为微处理器的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器的实验研究.实践表明,基于分级变频理论的软起动器能使电机以高转矩和较小起动电流平滑起动,且控制简单.负载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这种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粘贴加固时,加固材料的最大用量与构件类型、截面配筋情况、加固时构件的受力大小、粘贴材料的种类、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许多因素有关.本文根据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提出了确定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的计算简图,根据这个计算简图,推导了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公式和加固材料最大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表格、利用这些结果指导实际加固工程,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果。
摘要:提出一种堤坝三维透视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以数字地面模型生成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首先采用标高投影理论,建立堤坝坡脚线的数学模型;然后应用透视投影理论,建立地形与地物相一致的三维透视数学模型,并使建立的模型与VC OPENGL相融合,实现堤坝的三维透视的实时交互显示.通过实例验证,本方法实用、经济、快捷.
摘要:运用集总参数数学模型,利用文献提供的数据和Matlab 5.0软件模拟和分析了室内干性多孔材料(地毯)、涂料类一次衰减源和墙体在不同组合情况下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涂料类一次衰减源对室内污染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对干性多孔材料散发也造成较大影响,呈正相关,但它对室内污染持续时间较短;汇效应作用与吸附和解析系数的比值密切相关,汇效应越大,室内污染物浓度受其影响的强度和广度越大.
摘要:采用一般解析解法,先根据矩形薄板弯曲问题的微分方程来求得各种类型的解,如双正弦级数、单正弦级数和代数多项式的解,然后选取其中能满足四个边和四个角的全部边界以及各种载荷作用的解的组合作为每块板的一般解.然后可以用来求解板结构计算中的所有积分常数.作为算例考虑了一个静水压力作用下的水池.本文的解为精确解,理论简单,便于实际应用。
摘要:基于Talreja复合材料张量内变量损伤模型,建立了复合材料单层板平面应力问题的损伤本构关系,进而获得了层合板的损伤本构方程及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且应用有限差分法和迭代法进行求解.数值结果表明,考虑结构的损伤和损伤演化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摘要:以湖南省1990-1999年的SO2监测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湖南省排放SO2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湖南省各地区SO2排放强度,并对湖南省今后SO2排放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SO2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带是处于沅江和澧水流域的吉首和洪江南北走廊带,其次是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谷地;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娄底、湘潭和株洲等地,排放强度大于10.0 t/km2·a,其次是岳阳,排放强度在7.50~10.0 t/km2·a之间.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SO2排放量在2005年将达到77.15×104 t,到2010年将达到92.41×104 t.
摘要:以湖南省1990-1999年的SO2监测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湖南省排放SO2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湖南省各地区SO2排放强度,并对湖南省今后SO2排放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SO2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带是处于沅江和澧水流域的吉首和洪江南北走廊带,其次是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谷地;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娄底、湘潭和株洲等地,排放强度大于10.0t/km2·a,其次是岳阳,排放强度在7.50~10.0t/km2·a之间.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SO2排放量在2005年将达到77.15×104t,到2010年将达到92.41×104t.
摘要:软件测试随着测试用例规模的增加变得十分困难,对测试用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给出了树同构的概念,然后利用图论就栈操作的用例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一系列有关栈操作用例的重要性质,最后对一个给定任意大小的输入序列,讨论了其各种可能的输出序列,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各种可能输出序列规模的一个递推计算公式.
摘要:研究以数控机床ICAID系统中色彩设计过程为对象,进行了色彩意象尺度法实验和对设计者设计认知过程实验.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因子分析和口语分析,建立了数控机床产品的二维色彩意象认知空间,提出了色彩辅助设计过程模型框架.开发了配色器,并实现数控机床ICAID系统的产品色彩设计定义、检索、使用、修改的系统化应用.系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成功验证.
摘要:得到了若干Mobius群中相应性质在(U)(1,n;C)中的推广,并由此建立了(U)(1,n;C)上的类Jorgensen不等式.利用此不等式得到了(U)(1,n;C)中有限生成子群的一条离散准则.
摘要:U^(1,n;C)得到了若干M6bius群中相应性质在U^(1,n;C)中的推广,并由此建立了上的类Jorgensen不等式.利用此不等式得到了U^(1,n;C)中有限生成子群的一条离散准则.
摘要:针对Coifman与Tian等人关于Coifman型小波构造方法中长度与消失矩受到严格限制的缺陷,通过研究具有一般长度双正交特性的Coifman小波的长度与消失矩的关系,得到了一种构造一般Coifman型小波的有效方法.新型小波系数均含有自由变量,现有Coifman型双正交小波都可以通过取特殊长度以及特殊参数时得到,因此,我们的结果推广了Coifman与Tian等人的结果。
摘要:针对三维弹性问题中有限元方程的数值求解,建立了一类简单且实用的代数多重网格预处理共轭梯度法(AMG-CG法),详细描述了相应代数多重网格方法的粗化技术及网格转移算子的构造.由于该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刚度矩阵的条件数,使刚度矩阵的谱分布更集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数值结果表明,AMGCG法对求解三维弹性问题有限元方程是十分有效和健壮的。
摘要:量子力学,即便对物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也是深奥难懂的.我们认为:要真正掌握量子力学,最佳的路径是弄清楚量子力学的5个基本假定.基于这个认识,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麻将骰子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解释量子力学的5个基本假定.然后运用这个麻将骰子模型,结合具体例子逐个解读量子力学的5个基本假定.因此,这个麻将骰子模型及其解读有助于普通读者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摘要:针对参数随机化情况下生产过程能力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类新的过程能力指数.通过建立多元质量特性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正态-Wishan共轭先验分布下该模型的贝叶斯统计推断问题;根据模型协方差阵的后验分布、Wishart分布变量与多个分布变量之积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这一关系、以及正定阵之间变换的Jacobian行列式,推导了多元质量特性过程能力指数的后验概率分布,并据此构造了参数共轭先验分布下的多元贝叶斯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单侧置信下限.与传统的过程能力指数相比较,贝叶斯过程能力指数更能准确地评价非稳定环境下的生产过程能力水平.
摘要:在传统的汽车保险奖惩系统中,索赔次数是唯一的经验定价因素,但这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位投保人的风险.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索赔次数和索赔事故责任比例两个因素的奖惩系统,并在假设任一保单持有人在以往年度的平均索赔事故责任比例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的基础上,证明了这样构造的奖惩系统是最优的——能保持财务上的平衡。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1234 总访问量:135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