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敏 , 王益林 , 李朝辉 , 李军 , 付志英 , 羊小海
摘要: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一步合成了CdTe量子点.以该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Cu2+离子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体系、缓冲液浓度、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量子点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0.033mol/L、pH值为5.91的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当量子点浓度为3.8×10-4mol/L、反应时间为30min时,该方法的线性区间为2~200μg/L,检测下限为0.29μg/L.具体解释了量子点荧光猝灭,是由于价带电子激发到导带以后被表面结合的Cu2+离子捕获而产生的结果,并利用光解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理.
摘要:研制了电化学聚合制备尼古丁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弱酸性条件下,以邻氨基酚为单体,尼古丁为模板分子,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膜制备传感器.该传感器对尼古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用恒电位计时安培法,尼古丁浓度在4.0×10-7~3.3×10-5mol/L范围内与电流增量成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0×10-7mol/L,加标回收率在99%~102%之间.
摘要:采用Na284O7,Na2SiO3,有机羧酸盐及有机胺等组成的环保型碱性电解液,对AZ91D镁合金的阳极氧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这种无铬、无氟、无磷的环境友好电解液中,镁合金表面可形成一层光滑致密、具有较高硬度和优良耐蚀性的阳极氧化膜.探讨了电解液中各组分在成膜过程中的作用及电解工艺参数对成膜过程和膜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Na284O7为促进成膜、增加膜层厚度的主要物质;Na2SiO3具有细化膜层、改善膜层耐蚀性的作用;有机羧酸盐可以有效提高膜层的硬度;有机胺可有效抑制阳极发生弧光放电.另外峰值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以及pH值对成膜过程和膜层性能也有明显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液浇铸的方法制备了以PEO LiClO4(聚氧乙烯高氯酸锂)为基质的共混聚合物膜.运用差热示差扫描热分析和交流阻抗的测试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因素.交流阻抗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PVDF(偏氟乙烯)的加入,含有PEO LiClO4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会随之下降,然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 HFP)加入后,在适量范围内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会增加.当PEO∶P(VDF HFP)的质量分数为1∶0.5时,电导率(δ)最大,其值为2.3×10-4S/cm.DSC的测试结果表明,P(VDF HFP)的加入后,混合物的熔融温度和熔融峰热焓都会随之下降.研究表明对PEO的共混改性可以显著提高电解质电导率.
摘要:以酚醛树脂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用高比表面积活性炭.考察KOH与酚醛树脂炭的质量比对所制得的活}生炭的吸附性能、孔径分布和比电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碱炭比的增大,所得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中孔容积不断增大,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也不断增大,比电容则先增大后减小并在碱炭比为4时达到最大值74.2F/g.以这种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组装成的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既能在大电流下快速充放电也能在小电流下缓慢充放电。
摘要:利用固液反应球磨技术制备了Al-Cu-Co三元合金.分别采用Co球球磨Al-33.2%Cu(此文中的百分比为质量分数),Al-54%Cu(A12Cu)和Al-70%Cu(A1QJ)二元合金熔体,在923K和973K球磨Al-33.2%Cu熔体12h后生成Al65Co15Cu20粉末;在923K和1023K球磨24h后生成Al69Co25Cu6粉末,在893K和993K分别球磨Al-54%Cu(A12Cu)合金熔体12h和24h后均生成Al65Co15Cu2n粉末;在1123K球磨Al-70%Cu合金熔体24h后生成Al65Co15Cu20粉末.采用Al-Cu-Co固液反应球磨得到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纳米粒子.同时,对Al-Cu-Co三元合金相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固液反应球磨机理进行了探讨.在固液反应球磨过程中,三元合金产物的元素摩尔比接近于二元母合金中的元素摩尔比;三元合金产物成分中固相第三组元的成分含量与二元母合金熔体成分有很大关系;提高反应球磨温度、延长球磨时间有利于三元合金产物的形成;延长球磨时间,形成的三元合金产物中磨球的成分增加;反应球磨温度超出二元母合金熔点越高,球磨反应越容易进行.
摘要:由于土动力参数的不同,土动力计算分析的结果将有一定差异,为更合理的取得地基一基础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研究的野外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场地土的动力特性,在100kPa,200kPa,300kPa3种固结压力下,分别进行了原状土样的循环单剪试验、扰动土样的动三轴试验,得到了2种试验在3种固结压力下的最大动剪模量Gdmax和G/Gdmax-γ,曲线,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单剪试验得到的原状土的Gd一比相同固结压力下的扰动土的动三轴试验值稍低;100kPa和200kPa固结压力下原状土的循环单剪试验得到的动剪模量比G/Gdmax大于相应的扰动土的动三轴试验值,而300kPa固结压力下原状土的循环单剪试验得到的G/Gdmax却小于相应的扰动土的动三轴试验值。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加固方法——钢盒加固法.采用的钢盒用厚的横向钢板与纵向钢板焊接而成.它不但能够承受很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而且由于其刚度大,对钢盒内混凝土的横向变形有很好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由单向受压变为三向受压,强度有较大提高.对钢盒加固结构的承载能力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且多次将其在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和柱的局部加固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钢盒加固法不但受力可靠,而且施工简便、工期短、造价低、加固件不外露,是混凝土剪力墙和柱等竖向承重构件局部损伤加固的一种好方法.
摘要:首先推导了大跨空间结构几何非线性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的计算过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然后重点对圆柱面交叉立体桁架系巨型网格结构进行几何非线性地震响应时程分析.针对主体结构单独承载及子结构参与协同承载两种情况,分析了立体桁架拱内关键节点及关键杆件的地震响应时程曲线,了解了结构基本地震响应时程特性;进行了不同方向地震波作用时程对比分析,论证了该结构抗震验算需考虑三维地震作用;最后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与时程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对于该结构,反应谱法可用作初步的抗震分析,但最终必须用时程法进行验算.
摘要:利用遗传算法全局优化和广义简约梯度法(GRG法)局部收敛速度快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构造出一种混合遗传算法应用于新建环状给水管网的优化设计.同时针对遗传算法,采用了实数编码技术,基于扩大采样空间的随机采样、惩罚策略、算术交叉及动态变异技术.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混合算法的高效性。
摘要:提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基于位移延性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两片不同长度的矩形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墙肢的计算分析,研究了轴压比、高宽比、配筋率和灌孔率对墙体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因素对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延性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位移延性比的计算方法和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300的建议,供设计时参考.
摘要:首先分析了坑道轮廓超欠挖的分布曲线,发现该曲线在形状上具有直观自相似性;然后收集了大量坑道超欠挖数据.根据国家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标准,将收集到的超欠挖数据所在坑道的围岩分为Ⅱ,Ⅲ,Ⅳ类,相应地将超欠挖数据分为3组.画出每一组数据的个数与数据值的双对数图,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组数据各自线性回归方程,发现3组数据各自的线性相关程度很好,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证明了Ⅱ,Ⅲ,Ⅳ类围岩坑道的超欠挖数据符合分形分布规律.进一步计算了各组数据的分数维,得出在某些条件下随着围岩类别的增大,超欠挖数据分布的分数维减小的趋势.
摘要: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一般各向异性弹脆性材料的损伤本构关系及损伤演化方程,根据Von Karman板理论,建立了双参数弹性地基上钢筋混凝土板的非线性动力控制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和Newrnavk-β法将未知函数离散,然后对方程进行迭代求解.计算结果显示,损伤对结构的非线性静、动力响应有很大的影响。
摘要:阐述一种自行研制并已小批量生产的以89C51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G系列两级燃烧气体燃烧机程控器.在对该系列气体燃烧机控制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电子式程控器来取代机电式程控器.给出电子式程控器的硬件结构图、主要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图及控制软件的主程序流程图.针对可能出现的干扰提出相应的抗干扰措施.结果表明,用电子式程控器来取代机电式程控器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气体燃烧机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运用汽车侧风稳定性理论,对侧向风敏感性试验的4个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在ADAMS/Car软件平台上建立了侧风环境下仿真所需的整车动力学模型.仿真过程首次计及风压中心的漂移,着重拟合了气动侧力、风压中心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得出的仿真结果与以往把侧风作用期间风压中心的位置视为固定不变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计及风压中心漂移的仿真数据与试验趋于吻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几条改善侧风稳定性的措施。
摘要:研制了一种基于激光高速摄影技术分析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动态可视化装置.它主要由光学发动机、光路系统、数据采集和信号同步控制系统及其它辅助系统组成.与同类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像清晰、分辨率高、操作方便的优点,实现了系统的同步启动与关闭,特别适于燃烧室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发动机燃烧过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装置可深入分析和研究发动机的喷雾、燃烧过程,这对寻求降低燃油消耗率、改善排放性能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根据翁克索夫等人提出的镦粗时接触面上摩擦切应力按照库仑摩擦定律、最大摩擦定律及线性分布摩擦定律的组合分布,利用上限法求得了长矩形板镦粗时单位镦粗力上限解.该解和主应力法解析解完全相同,比通常假设接触面上摩擦切应力为某一常数或按库仑摩擦定律分布的上限解要精确得多,同时还指出了长矩形板镦粗时按库仑摩擦定律求单位镦粗力上限解的适用条件.
摘要:针对不确定时滞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支持向量机Smith预估控制新方法.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对被控对象进行建模,然后设计了一个自适应支持向量机Smith智能预估器,解决了传统Smith预估控制需要预先知道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问题,克服了基于神经网络的Smith预估控制的不足.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支持向量机Smith预估控制方法充分利用了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在被控对象数学模型未知的情况下对不确定时滞对象进行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特别是当对象特性发生变化时,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摘要:基于支持向量机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提出了一种用于RBF网络的支持向量机与BP的混合学习算法.算法分为2步:首先采用序贯最小优化算法学习训练支持向量机,得到RBF网络较优的初始结构和参数;随后由BP算法调整优化RBF网络参数.混合学习算法结合了支持向量机小样本学习、学习训练快捷以及BP算法在线修改网络参数的特点.仿真研究表明,混合学习算法学习效率高,网络性能优良,应用于函数逼近时效果优良.
摘要:首先从现有三相PWM整流器d-q模型出发,采用电网电压、d-q轴电流的前馈补偿技术,得到一种通用的矢量解耦控制策略.然后根据频域分析法,得出了整流器的一阶惯性模型,并推导出系统的频域控制模型.为了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提出一种新型的负载电流前馈控制方案.该方案认为负载电流对系统而言是一个外部干扰信号,并根据控制系统的频域控制模型得出了对该干扰信号的最佳补偿,对其进行拉氏逆变换后整定为一单位脉冲函数,并将它加在d轴指令电流输出环节,大大提高了系统对指令电流的跟踪能力.最后仿直验证了该前馈控制方案的正确性。
摘要:在厌氧反应1h,好氧反应4h,缺氧反应2h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序批式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同步除磷脱氮的情况,并对好氧颗粒污泥除磷脱氮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氮、磷和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对氨氮、总无机氮、磷、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2%~98.9%,81.3%~89.4%,86.8%~90.0%和82.7%~96.6%。
摘要:对主题数据库技术中的亲合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单向性模型对该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用聚合性分析方法研究主题数据库技术,并用实体之间的聚合度来分析主题数据库,通过聚合性矩阵建立主题数据库,能较为清楚地反映实体之间的相关性和趋向性.通过实例对实体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实体聚合度的提出简化了分析过程,利用聚合性矩阵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实体关系的紧密程度,聚合性分析方法有利于理解和分析实体关系,达到清晰实体关系和简化计算的效果.
摘要:以"小世界"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层和域为基本逻辑管理单位,按用户需求和共享目的组织域,提出了基于域的多层结构P2P应用层多播协议模型RLP2P,并实现了系统原型.给出了域的划分策略和数学模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和合理性;使服务定位和查询从网络中的所有结点数降低到域内的节点数,有效地防止恶意请求引发的洪,网络系统控制开销为常数.模拟分析表明,RLP2P模型可有效解决可扩展性、性能与效率不高问题,且网络规模越大,其综合性能的优越性越明显.
摘要:以彩色静止数字图像的信息隐藏算法为基础,探讨以数字水印技术有效解决电子图章的安全性问题的策略和算法,并面向网络评审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关于电子图章的模版生成、水印嵌入、管理和使用以及水印验证的一整套方案.该方案解决了水印数据时信息隐藏和网络安全传输问题,已运用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网络评审系统中.测试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抗抵赖、抗攻击、抗复制、抗伪造和可鉴别性能。
摘要:研究了任意秩多元线性模型中最优线性无偏预测的稳健性,即对任一线性可预测变量,得到了其关于协方差矩阵具有稳健性的充要条件.
摘要:针对普通的常系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预测误差较大的缺陷,对Hildreth-Houck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带跳的线性回归模型(LRMJ),对该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估计,并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等统计性质进行讨论.最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一个实际问题,证明该模型不仅可行而且能够得到比普通常系数线性回归模型更为精确的预测值。
摘要:在分析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模型研究现状及模型参数变化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动态客户保持率及相关的客户生命周期时间,探讨了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模型的扩展,并将扩展模型应用于企业客户细分,提出了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客户细分及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