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提出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的一个简化设计方法.先将多自由度体系等价成单自由度体系,对于给定的目标顶点位移,可以直接求出等价单自由度体系抵御强震所需的等价附加阻尼,并对其在多自由度体系中的分配提出建议.选用一个12层混凝土框架结构验证了该方法,其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pushover方法适应范围内的中、低层房屋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摘要:从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连续化分析原理出发,建立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的平衡微分方程.按照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推导了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满足层间侧移角限值的抗震剪力墙计算公式,并将其与未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影响时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在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然后引入了各种修正系数,通过图表探讨了剪切变形系数对剪力墙合理数量的影响.最后给出算例,反映出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该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阶段,
摘要:为了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的可靠指标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粘钢加固设计,根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Chen—Teng模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粘钢加固梁的极限状态方程,通过一次二阶矩法计算了由使用功能改变引起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抗弯可靠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按此方程设计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可靠指标基本大于3.7,满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要求,可以按此方法进行混凝土梁的粘钢加固.
摘要:在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性和桩土共同工作等因素的基础上引入随机优化分析理论。提出了基桩承载力随机生成的计算机方法,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承台梁内力进行随机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比较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桩刚度变异系数、梁下土体分段数对承台梁节点的弯矩影响不大,最大负弯矩值相差不到1%,且在对称荷载下,基桩刚度一致的承台梁弯矩最为均匀.
摘要:重复作用的交通荷载可以在路面沥青混合料细微缺陷或裂缝的尖端造成应力集中并以复杂的形式自上而下扩展,最终导致路面的疲劳开裂破坏.本文应用断裂力学的原理探讨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计算与分析表明:广义Paris公式可以考虑沥青路面结构内材料复杂的裂缝扩展;沥青面层的疲劳寿命随着面层厚度的增加以近似线性的幂函数的形式增加;另一方面,沥青面层的疲劳寿命随着面层材料模量的降低以负指数的幂函数的形式增加.
摘要:基于分形几何学理论,构建了公路网的分维数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公路网规划整体性评价.利用公路网的几何特征揭示了公路网进步的情况.这种描述既可以反映出路网密度指标的特征以及路网分布的均匀程度,又能直接反映路网技术等级的层次性.与借助于加权、模糊折算等方法作间接的人为处理等通常的方法相比较,本方法描述能力更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公路网建设的整体性评价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作为加筋材料,研究加筋后中砂的承载能力.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试验中考虑了试件加筋层数、加筋形式、围压这3种因素对中砂承载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中号试样,试样直径61.8mm,试样高度150mm.试验表明,中砂试样采用CFRP加筋后,明显增加了中砂试样的强度且减小了中砂试样的变形;而且随着围压的增大,加筋试样的强度增加率会降低.
摘要:根据有限元与无限元的耦合方法,提出了能与空间20节点有限单元相互匹配的三维单向、双向及三向映射无限元坐标函数.无需改变单元形状,采用规则单元划分即可解决三维空间无限域问题,概念上易于接受.对半无限弹性地基问题的沉降计算表明,本文无限元法结果与解析结果有一致的逼近,同等精度要求下较纯有限元法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在静态有限元分析中应用该法能以较小的计算区域单元数目满足较高的精度,故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实用价值.
摘要:将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应用于机车受电弓弓头弹簧系统的研究.利用一种新型、稳定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直接约束法,对受电弓和接触网进行接触计算分析,并将工程优化算法融入有限元分析的全过程,实现了弓头弹簧关键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较好地获得具体工况条件下弓头弹簧参数与受电弓受流性能的关系,求取最优的弓头弹簧参数值,为设计新型机车受电弓产品的弓头弹簧系统提供了科学适用的工具.
摘要:提出了基于离散型面模的毛坯曲面构件快速成型技术,并介绍了离散型面调节机械手的构成与工作原理.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具有4个调节头的调节手组件,详细分析了调节头与调节手组件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采用偏移球心曲面计算顶杆高度的方法,算法实现简单,无解析算法产生的收敛问题.应用实例表明,所研制的型面调节机械手能够快速准确地调节型面,满足快速制模的要求.
摘要:在假设小孔为圆锥形的基础上,按照几何光学理论,通过跟踪光线在小孔内的多次反射轨迹,对激光深熔焊接小孔内等离子体的反韧致辐射吸收进行了详细研究.计算了小孔孔壁通过孔内等离子体的反韧致辐射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分析研究了孔壁的多次反射次数、圆锥形小孔的锥项角以及圆锥形小孔的直径等因素对孔壁上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影响.通过比较小孔内等离子体的反韧致辐射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和小孔孔壁上的多次反射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分析了两种能量吸收机制在小孔形成和维持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摘要:提出了一种在线测量球团密度的新方法.该方法以模糊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制团过程各因素对球团密度的影响,建立起球团密度的软测量模型.在软测量模型中,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描述球团密度变化的非线性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型辨识算法,利用减法聚类法确定合适的聚类组数目,并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优化全局参数,从而获得了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精度的模糊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根据此方法,设计了测量装置,并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软测量模型输出与实验室测量值基本一致,平均误差较低且最大误差未超过0.05g/cm^3.
摘要:设计与开发了以工控机为核心,以MCGS组态软件为开发平台,基于可编程超声波精密传感器的电极长度实时测控系统.提出了实时测量电极挤出长度并控制电极挤出速度的方法.该系统通过测量电极剪切端面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计算电极的挤出长度,并以电极长度为反馈量控制电极挤压速度,实现了电极剪切的零速定位.实际运行表明,系统可靠、有效,电极长度误差小于10mm.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角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方法,给出了该神经网络算法的收敛定理,并采用加窗插值算法修正基波频率的准确度.该方法不需要同步采样和整周期截断,可一次性获得电力系统基波及各次谐波的频率、幅值和相位.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高,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泡罩包装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将表面图像分成泡罩区和底板区两部:令.在泡罩区先采用基于HIS颜色空间的合成颜色特征矢量提取出药片边缘,计算药片属性,然后采用改进的闵可夫斯基距离法进行药片颜色匹配.底板区通过提取基于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缺陷识别,实验证明:泡罩区采用的算法不仅药片边缘定位精度高,而且可有效检测药片的污物、色斑等缺陷;底板区采用的识别算法能够检测各种纹理的复杂缺陷.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存储器结构单元——锗/硅双层量子点阵列浮栅结构纳米存储器.对存储器样品的C—V测量结果显示了这种结构的P沟道器件有着更加优异的存储性能.数值模拟表明了该器件的编程速度在微秒量级,而保留时间长达10年(约10^8S).这种新型的存储器结构单元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硅基纳米存储器存在的工作电压和长久存储之间的矛盾,为硅基纳米存储器的实用化拓宽了道路.
摘要:为了选择适合于SiCp/Al复合材料制动盘的树脂基摩擦材料增强纤维,采用MG-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钢/钢纤维、Kevlar纤维/钛酸钾晶须以及碳纤维3种增强体系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钢/铜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具有最高的摩擦因数和适当的磨损率,因此钢/铜纤维适合作为SiCp/Al复合材料制动盘用摩擦材料的增强纤维.摩擦表面的SEM形貌显示,钢/铜纤维摩擦材料的摩擦表面主要由铜纤维涂抹形成的大块不连续的摩擦膜组成;Kevlar纤维/钛酸钾晶须摩擦材料的摩擦膜细密而又连续;碳纤维摩擦材料表面没有形成致密的摩擦膜.
摘要:研究了化学镀Fe—P舍金中镀液组分和工艺变化对化学沉积速率的影响.为了确定各组分对化学沉积速率的影响程度,根据化学镀的电化学反应机制所得出的反应式,计算了各组分的反应级数.研究发现络舍剂对沉积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氧化剂和还原剂.通过重量法确定镀层在5%NaCl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分析施镀工艺及镀液组成对镀层耐蚀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镀液中氧化剂、还原剂和温度的变化对镀层耐蚀性的影响都较大.
摘要:以氧化锌精矿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方法制备出ZnO纳米晶须,并就具体的精矿提纯及晶须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酸溶精矿,净化除杂先得到纯净ZnSO4溶液,然后在70℃以3.1mol/LNaOH溶液沉淀1.25mol/L该ZnSO4溶液合成ZnO前驱体。最后经干燥煅烧可制得ZnO纳米晶须.通过TEM形貌观察和XRD物相分析,所得ZnO为针状结构,直径20~30nm,长度可达350nm,其物相是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
摘要:推导出了由左右手材料构成的双层结构的转移矩阵,计算了由N个该双层结构周期性排列所形成的一雏有限长度光子晶体沿其轴线方向的态密度.计算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禁带中出现了非寻常的态密度.这些禁带中的态密度是由左右手材料构成的一维光子晶体所特有的,它们可用于制造完全不同于常规滤波器的、频带狭窄的新型滤波器.
摘要:在5%NaCl溶液和5%NaCl+5%NaNO2溶液中,采用丝束电极技术测量了低砖、钢缝隙内、外的自腐蚀电位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亚硝酸钠对低碳钢缝隙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NaCl溶液中,缝隙内的碳钢为阳极、缝隙外为阴极;随浸泡时间增加,腐蚀不均匀性增加.加入5%NaNO2后,缝隙内外的腐蚀电位都正移,电位差减小,碳钢的腐蚀速度显著降低.亚硝酸钠使碳钢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有效抑制了碳钢的缝隙腐蚀.
摘要:研究了安非他酮的电化学特性.在pH=3.5,含0.010 mol/L NaCl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安非他酮在汞电极上吸附并发生电化学反应,于-0.87 V处呈现灵敏的极谱波,当有0.002 0%OP存在时,峰电位移至-0.80 V,且峰电流增加数倍.利用此波可测定痕量安非他酮,线性范围为5.0×10-9~5.0×10-7mol/L,检测下限达1.0×10-9mol/L.循环伏安法和脉冲极谱实验结果表明,OP促进安非他酮在汞电极上吸附.
摘要:通过二苄基二氯化锡与双缩Schiff碱反应,合成了8种新的杂环有机锡(Ⅵ)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化学测试,推测了它们的可能结构.结果证明,这些物质均为六配位有机锡化合物.
摘要:通过将宏观网络流量的变化特征分解成为具有历史记忆特点的周期变化特征和具有随机变化特点的趋势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记录的网络流量数据采样方法(NFDS—HM).实验表明:NFDS-HM采样算法对实际网络流量曲线进行拟合的结果,在其所获得的样本数量比Poisson采样过程所获得的样本数量减少25%的情况下,其期望值失真率、方差失真率分别降低了16.4%和16.2%.
摘要:针对软件开发原有生命周期模型主要针对传统的顺序集中式开发、已无法适应新的开发需要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分布式并发软件开发的菱形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传统软件生命周期的缺点,给出了新的生命周期模型定义,以及模型组件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模型组件间的有效关系和无效关系,探讨了新模型如何弥补传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不足.该模型定义清晰,使用简单,便于分析分布式并发软件的开发过程.
摘要:采用CAN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16信道分布式数据采集.将CAN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与10位数据采集技术结合起来,利用CAN总线将多台UP—ARM3000嵌入式开发系统平台互连,并在UP—ARM3000嵌入式开发系统上设计一个有图形接口的数据采集软件.可实现两个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显示和传输,及与上一级控制系统、PC机之间的数据显示和传输,在实际应用中运行可靠,效果良好.
摘要:把熟知的正整数集N[1,2,3,…]上的Goldbach猜想推广到整数平方的集合N2[1^2,2^2,3^2,…]上去,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摘要:研究了一类时滞微分系统解的渐近性态.在一些比已有文献通常附加的局部李普希兹条件更弱的条件下,证明了此系统的每个有界解趋于某平衡态.我们的结果推广了已有的一些结论.
摘要:利用两种试探函数法,即先作变换后选取试探函数的方法和直接选取试探函数的方法,将一个难于求解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化为一组易于求解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然后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相应的常数,最后简洁地求得了KdV—Burgers方程的精确解析解,两种方法所求得的解完全相同,且与已有文献所得结果一致.本方法可望进一步推广用于求解其他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摘要:针对国内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剩余”和“质量短缺”现状,提出了公路工程项目合理质量的概念,分析影响合理质量形成的因素及质量成本的5种组合模式,利用田中法确定合理质量的区域,依据公路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特点,利用QFD(质量功能展开技术)分别从项目质量策划阶段开始到项目实体质量形成的各个阶段进行层层展开,在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始终把握住质量控制要点和关键指标,控制合理质量链的形成,达到顺利实现合理质量目标的目的.研究结果为公路工程项目减少“质量剩余”和“质量短缺”现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思路.
摘要:在Markowitz证券组合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对基于风险价值的投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收益率的历史数据模拟N种场景,构建了基于风险价值的投资决策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算法.最后利用算例演示了算法的简洁有效性.
摘要:机械工程显式有限元技术在车身薄壁梁结构件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何文,钟志华(2005,1,1)并串联复合机器人的一种鲁棒控制……………………………………………………………………周兵,许艳(2005,1,6)基于多Agent联盟框架的设备e-维护研究…………………………………………刘坚,于德介,李蓉,李德刚(2005,1,10)基于遗传算法的变压边力模型及其在回弹控制中的应用……………………………………………李光耀,谭长平(2005,2,1)研究汽车碰撞中头颈部动态响应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杨济匡,…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902 总访问量:1351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