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7根足尺聚乙烯醇纤维水泥(PVA-ECC)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正截面抗弯二次受力的试验研究,通过与另1根同配置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的对比, 研究了加固梁一次受力幅度及梁侧面纵筋加固高度对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三面U型加固形式,量测试验梁裂缝分布形态、荷载挠度曲线、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PVA-ECC钢筋网薄层加固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截面刚度以及抗裂性能;当梁侧纵筋加固高度为原梁高一半时,其受力性能与沿原梁全截面高加固时的受力性能相近,故大大节省了钢材的消耗.
摘要:高强螺栓承压型连接是否考虑构件间的摩擦力会直接影响构件强度控制情况下的承载力.根据高强螺栓承压型连接的作用机理对这种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数值实验方法模拟了这种情况的受力过程,用降温法模拟施加在高强螺栓上的预应力.结果表明:当连接的承载力由构件强度控制时,若不考虑构件间的摩擦力,则高强螺栓承压型连接的承载力会被低估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计算方法.
摘要:针对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采用区间数表示计算参数不确定性取值,并综合运用区间数学理论、岩体质量分类指标RMR以及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建立参数区间数确定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同时考虑抗冲切、抗剪与抗弯作用的桩端下伏溶洞顶板极限平衡分析模型.在探讨功能函数的合理确定方法基础上,采用非概率可靠性理论建立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其为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摘要: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中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逆循环除霜方法.对一台额定功率为850 W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进行改造,并在人工模拟室内外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蓄能除霜可以有效地提高除霜期间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缩短除霜时间,减少除霜能耗.相对于常规除霜,在实验条件下,蓄能除霜可以分别提高压缩机吸排气压力0.15和0.25 MPa,缩短除霜时间60%.
摘要:基于侧面柱碰撞对乘员伤害的严重性,应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轿车侧面柱碰撞进行研究.通过对车身侧面结构变形、加速度响应和假人损伤参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柱碰撞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改进门槛及地板横梁强度的措施.结果表明:与侧面壁障碰撞相比,轿车侧面柱碰撞造成了对乘员更严重的损伤风险,增大了车身侧面结构的侵入量.通过提高门槛梁、地板横梁强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抗柱撞的车身结构安全性.
摘要:汽车外流场具有非定常、大分离和涡结构复杂的特点.采用分离涡模拟(DES)方法对某汽车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将压力分布、摩擦因数分布、尾部速度和湍动能分布等结果与雷诺平均模拟(RANS)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时均结果上,DES和RANS结果差别不大,但DES方法在处理非定常流动和捕捉含能结构方面优势明显,更能真实地反应汽车外流场的复杂特征.DES方法计算量较大,RANS方法在获取流场的时均信息方面显得更加经济.
摘要:为了预测某小口径非球面透镜模压成形加热﹑加压的加工参数,建立了模压模型,设置了相应的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加热﹑加压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540~590 ℃模压温度下D-ZK3 玻璃充型情况,确定该玻璃的适宜模压温度为580 ℃左右,模压温度越高残余应力越小.分析了580 ℃模压温度下的加热过程,确定该条件下最短加热时间为155 s左右.模压后,残余应力边缘大中心小;而应变上部大底部小.研究了3组加压速率下残余应力分布,得到了玻璃模压后平均残余应力随加压速率增大而增大的关系.
摘要:提出了一种通过电压控制来实现扫描测试低功耗优化的方法(压控法).该方法主要采用插入门控晶体管来控制组合逻辑单元供电,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扫描测试移入过程中测试信号向组合逻辑的无用传播,由于组合逻辑的供电受到控制,因此压控法不仅有效降低了无用的动态功耗,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供电所产生的漏电静态功耗.而且门控晶体管的插入对于当前设计的面积和时序影响都很小.实验结果表明,压控法对面积和延迟的影响远远小于以往插入逻辑门单元的方法,同时对功耗的优化最高可达近32%的改善.
摘要:采用溶液法原位制备了氧化亚铜内嵌碳纳米管(Cu2O/MWNTs)复合球.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紫外光度分析仪对复合球进行了形貌分析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嵌镶在Cu2O球内部; 比较了Cu2O和氧化亚铜内嵌碳纳米管(Cu2O/MWNTs)复合球对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效果, Cu2O复合球对对硝基苯酚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高出氧化亚铜10%左右.
摘要:采用JP-8000型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设备,在低碳钢基体上制备了双峰WC-12Co涂层,测试了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气孔率以及抗磨粒磨损性能.并利用XRD对喷涂粉末及涂层进行了相结构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喷涂粉末、磨粒磨损后的涂层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喷涂过程中,仅有很少量的WC粒子发生氧化脱碳,涂层的结合强度和显微硬度高,组织结构致密.相对于316L不锈钢,双峰WC-12Co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磨粒磨损性能.
摘要:将基于自然邻接点插值的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厚板弯曲问题.自然邻接点插值创建的形函数具有Kronecker Delta函数性质,故能够准确地直接施加本质边界条件.在板中面上的局部多边形子域上采用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建立系统平衡方程,这些子域由Delaunay三角形创建,采用高斯积分法进行域积分和边界积分.该方法集合了自然元法和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法的优点,易于施加本质边界条件,无需刚度矩阵的整合,得到的刚度矩阵是带状稀疏矩阵.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求解精度高,数值解稳定.
摘要:采用浸渍负载法制备了分子筛担载的钾催化剂K/Zeo(Zeo = ZSM-5, Y),研究了分子筛及K/Zeo对乳酸制备2,3-戊二酮的催化活性.对催化剂进行了X-光衍射和低温氮气吸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过程导致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比表面积、孔体积减小,而孔径增加.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及碳平衡研究表明,与改性前相比较,改性后的催化剂反应性能和碳平衡率明显提高,这种结果可归因于改性后催化剂中新活性中心的形成及孔径的调变.在各种改性后的催化剂中,微-介孔ZSM-5催化剂性能最佳(在280 ℃时,乳酸转化率52.4%,PDO选择性48.0%),其原因在于该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
摘要:采用马来酸酐(MAH)作为聚苯乙烯阴离子活性链(PSLi)的封端剂,合成出末端含甲酰基丙烯酸结构的大分子单体,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及拉曼光谱对末端官能团进行表征,根据反应动力学推测出PSLi与MAH的封端反应主要按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进行.同时还得到了温度、时间和MAH/PSLi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封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时间及极性调节剂对封端效率具有较明显的影响,最终可达83.3%的封端效率.
向仁军 , , 柴立元,曾光明,漆 燕 , 肖劲松 , 赵大为
摘要:以湖南蔡家塘、贵州雷公山和重庆铁山坪3个小流域长年大气干沉降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对三地大气和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地大气干沉降中主要的酸性物质均为SO2,SO42-,NO2;主要的碱性物质均为NH+4,Ca2+,K+,NH3.SO2的干沉降跟当地S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且具有季节性变化.三地的NH3+NH4+浓度均大于HNO3+NO3-浓度. NO2,NH3的年平均浓度大小均为铁山坪>蔡家塘>雷公山.蔡家塘、雷公山、铁山坪铵态氮年平均浓度在气相和固相中的比率均小于1,蔡家塘硝态氮年平均浓度在气相和固相中的比率接近1;雷公山年硝态氮平均浓度在气相和固相中的比率大于1;铁山坪硝态氮年平均浓度在气相和固相中的比率小于1.
摘要: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体系出发,以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在时间变化上建立了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除2006年外,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总体较低,水环境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状态评价值整体上逐年下降,说明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系统持续受损,水环境响应指标比重较小,加大对水环境生态安全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摘要:在分析肤色的信息特征和手势的运动特性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单目视觉的手势分割方法,可从视频图像序列中获取有意义的手势区域.针对确定的背景图像,以10帧的采样间隔采集手势图像,通过肤色信息特征来获得手势的肤色区域,同时通过差分法获得手势的运动区域,再将肤色区域与运动区域进行融合处理获得初始的手势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数学形态学的腐蚀和膨胀算法,实现了视频图像序列中的手势分割与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手势分割效果和较高的定位准确度.
摘要: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并存在早熟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子群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TSIPSO),通过2组搜索方向相反的主、辅子群之间的相互协同,扩大搜索范围,借鉴遗传算法的杂交机制,并采用惯性权值的非线性递减策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提高粒子的搜索能力,降低了算法陷入局部极值的风险.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标准PSO算法提高了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改善了优化性能.
摘要:DSmT可以很好地解决高冲突证据的组合问题,但是它存在计算量大和主焦元的mass函数难以收敛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快速mass函数收敛算法,在融合过程中只计算辨识框架中单元素形成焦元所占的基本置信指派,并对其做归一化处理,重构mass函数,大大降低了计算量的同时也使mass函数迅速收敛向规定的阈值,以利于快速准确地进行归类判决.计算量的比较和仿真算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