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HPFL)加固的6根约束梁和3根未加固的对比梁、6根一点集中加载简支梁和1根对比梁以及9根两点集中加载简支梁和3根对比梁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了HPFL加固技术对混凝土约束梁、一点集中加载简支梁和两点集中加载简支梁抗剪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了抗剪加固对约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HPFL加固方法进行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加固措施对斜裂缝的发展有良好的约束作用.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综合试验数据,结合《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规程公式作了介绍,并进行了工程实例计算.
摘要:分析了墙体内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与块体、砂浆强度等级、钢种以及竖向压应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正常使用阶段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变化范围,与现行规范规定基本吻合;同时提出了设计时墙体呈延性剪切破坏所需的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简化计算公式以及水平钢筋用量最省时竖向压应力控制范围,可供设计时参考.
梅迎军 , 李志勇 , 梁乃兴 , 曹源文
摘要:对粗、中、细3种不同级配类型的AC25沥青混凝土进行冻融和未冻融条件下劈裂疲劳试验,得到应力疲劳方程和应变疲劳方程,分析了水、温、荷耦合对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与其劈裂强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劈裂强度越低,相应疲劳寿命越小;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优劣顺序依次为粗>细>中;在应变模式下,温度对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影响不明显,且可将不同温度下应变疲劳方程采用统一的表达式进行拟合,揭示了沥青混凝土应变疲劳过程与温度无关的规律;对于未冻融的粗级配沥青混凝土,其疲劳寿命随温度提高而明显缩短;经一次冻融循环后,在同一应力比下疲劳寿命降低约10%~35%,而在同一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降低约75%~80%.
摘要:为合理利用边坡的几何信息和物理信息, 控制几何观测异常对形变参数估计的影响,利用边坡的力学状态信息建立了滤波模型以及参数约束方程,通过融合观测信息和边坡的力学信息给出了带约束的滤波算法,从而减弱了观测异常对形变参数估计所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形变参数解算精度.
宋 昕,谷正气 , ,张清林 , 张海峰
摘要:采用Isight软件中的优化拉丁方法设计了20组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的经验系数,并在Fluent中采用这些经验系数对Ahmed模型的外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用Kriging模型建立近似面模型,以风洞试验结果为优化目标,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对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中的经验系数进行优化.最后,把优化的经验系数应用于某实车的研发,并做了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优化的经验系数进行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云图与实验更为接近,收敛速度快,阻力系数误差也减小了2.8%.
摘要:针对减基法快速分析固体结构时容易出现的奇异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减基法. 该方法通过将参数域样本点对应的响应基进行奇异性判别和处理,删除响应基中线性相关程度高的向量,并把新得到的基进行约化的QR分解,使原系统通过Galerkin映射向矩阵Q的列向量基所张成的空间进行投影,从而提高了固体结构快速计算的精度及可靠性. 数值算例验证了其有效性.
摘要:为分析具有侧向自由度的半挂汽车列车行驶特性,建立了包含车身侧倾和转向系刚度的车辆模型,对车辆在典型工况下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并对模型中的牵引鞍座参数进行调试和匹配,分析这些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车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行驶状况和牵引鞍座参数的变化,可能造成车身侧倾、两车存在夹角等,应通过参数灵敏度进行分析判断;仿真结果说明所建模型适用于分析车辆行驶特性.
摘要:以Hoffmann液压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结合系统动力学、流体力学,运用节点容腔法建立了Hoffmann液压机构压力波动的数学模型;运用精度较高的龙格-库塔数值算法进行求解,获得了Hoffmann液压机构数值仿真模型;最后,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仿真的方法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考察了油液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系统的稳定情况,对系统的性能研究和设计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于晶荣 , ,曹一家,关维德,粟 梅
摘要: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决策的复合低通滤波器(LPF),提出了一种基于FBD法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参考电流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锁相环(PLL)产生参考电压,将负载电流投影到参考电压上,通过LPF可以准确检测出基波有功电流和基波无功电流.设计了基于模糊决策的复合LPF,该LPF由截止频率为10 Hz和30 Hz的双二阶Butterworth LPF组成,根据负载电流的波动幅度和谐波电流的最低次数,利用模糊推理确定LPF的选用.与传统的FBD法相比,该方法在电网电压不对称条件下,能够确保参考电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动态响应速度快、原理简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新型参考电流检测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摘要:分别用燃烧法和固相法制备了La2O3:(Yb3+,Er3+)纳米材料和体相材料,研究了它们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在980 nm LD的激发下,体相材料以550 nm左右的绿色上转换发射为主,而纳米材料以红色上转换为主.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La2O3:(Yb3+,Er3+)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效率低于相应的体相材料,这是由于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射主要来自于双光子过程,而体相材料的上转换发射主要来自于Yb3+和Er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摘要:系统研究了石英光纤表面酸性化学镀镍工艺,同时研究了温度、主盐浓度、pH等影响镀层表面形貌的因素.得到石英光纤敏化、活化的最佳温度为35 ℃.最佳施镀条件为: 次磷酸钠浓度为 0.2 mol/L,镀液中镍离子与次磷酸钠的质量浓度比为0.35,pH值为4.8,温度为88 ℃.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发现光纤施镀前预处理过程中的粗化不是得到连续镀层的必要条件.在未经粗化的石英光纤表面得到了均匀、连续、光亮、细腻、附着力良好的镍镀层,镀层的沉积速率为5.76 μm/h.
余 刚,邹 超,胡波年,黄兴华,叶立元
摘要:通过超声流动电镀法使铜均匀沉积在微米级鳞片石墨上,从而制得铜包石墨粉.研究了镀铜过程中工艺条件对镀铜效果及铜包石墨粉中铜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工艺可以制备出铜质量分数为50%~75%、且铜镀层致密、连续的复合粉体.用该复合粉体制备了铜-石墨电刷,其导电和磨损性能明显优于石墨粉与铜粉直接混合制备的电刷.
摘要:用PitzerSimonsonClegg热力学模型(PSC模型)和Pitzer模型,结合KCl-H2O, K2 SO4-H2O以及KCl-K2SO4-H2O体系水活度和溶解度实验数据,分别计算H2O体系和K2SO4H2O体系的溶解度相图,及KCl-K2SO4-H2O体系在273.15 K,298.15 K,323.15 K和348.15 K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对于溶解度较低的KCl-K2SO4 H2O体系,Pitzer模型仅用二元参数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而PSC模型需考虑三元离子相互作用参数。
刘云国,,肖 鑫,,李 欣,,田大伦,曾光明,,饶远红 ,
摘要:生物淋滤对尾矿的重金属污染处理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对酸性尾矿中的土著氧化硫硫杆菌以及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分离以及加富培养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单一菌种以及混合菌种对尾矿样本进行淋滤处理.通过12 d的淋滤实验,实验室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氧化亚铁硫杆菌以及氧化硫硫杆菌等土著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实验表明,在采用适当菌种的前提下,尾矿中重金属的溶解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对Zn的淋滤效果最好,达到了98.12%;对于Cu的淋滤,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与土著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种的效果最好,达到88.75%.
李彩亭 , 蔡志红 , 路 培 , 谢旭文 , 周扬鑫 , 张 巍 , 高宏亮
摘要: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的分布特性.在气相和颗粒相分别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的基础上,计算了入口含尘质量浓度(1~7 g/m3)、入口气速(10~16 m/s)和黑烟颗粒粒径(0.24~11 μm)对伞罩除尘器内黑烟颗粒浓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黑烟颗粒在伞罩除尘器内部的浓度分布在径向上可分为中间低浓度区和近壁高浓度区,而同一径向截面位置的黑烟颗粒浓度随着入口含尘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气速、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模拟的压降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6%.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建立完善的伞罩除尘器模型提供依据.
王 莉 , ,肖进胜,易本顺,王卫庭
摘要:研究了开放接入网络中带宽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将最大〖CD*2〗最小公平算法应用到双向SLA带宽调度算法中,给出了一种基于EPON的易于实现的双向SLA公平带宽调度算法.以用户SLA为首要SLA,以业务提供商的SLA为次要SLA,通过带宽分配和调整,实现了双向公平的带宽分配.仿真实验表明,双向SLA算法实现了业务提供商和用户的公平性需求,具有合理性和可用性.
摘要:提出了一种以运动人体的轮廓为特征,基于模板匹配的人体行为识别方法.利用背景差分法和阴影消除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完整的人体轮廓.定义一种新的轮廓描述方法,将时变的2D轮廓形状转换为对应的1D距离向量.先计算轮廓点的质心坐标,再将轮廓等弧长地分割,用直线段连接相邻的割点构成对轮廓线的多边形近似,用多边形的顶点到轮廓质心的距离和其两个后继顶点的距离构成的3个距离串来描述轮廓.计算轮廓之间的动态时间规整(DTW)距离,然后利用谱系聚类方法提取行为序列的关键姿态,将关键姿态编码为行为字符串.最后利用编辑距离度量测试序列与标准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对人的6种日常行为进行识别,正确识别率达到85.7%以上.
地址: 邮政编码:410082
联系电话:0731-88822870 传真:0731-88821734 E-mail:hdxuebao@ijournals.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