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2年第39卷第9期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砌体模型隔震试验研究

      2012, 39(9):1-5.

      摘要 (928) HTML (0) PDF 0.00 Byte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农村民居低矮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提出一种新型、经济、简单、可靠的隔震技术: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技术.根据相关理论设计了相应的隔震墩试件,进行了砌体模型房屋隔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加速度峰值0.3 g以下时,隔震墩钢筋处于弹性工作状态,震后能自动复位.隔震墩加速度折减系数在0.14~0.67之间,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并且对高频波形的过滤作用尤为明显.设置隔震墩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相应降低,将节省的资金用于隔震体系的建设,基本不增加房屋整体造价.

    • 高温后钢管混凝土抗多次冲击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012, 39(9):6-10.

      摘要 (1201)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常温和高温后(100 ℃,300 ℃,500 ℃和700 ℃)钢管混凝土多次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测量试件的应变时程曲线和应力时程曲线,分析其高温后的抗冲击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钢管混凝土经历多次冲击后无明显强度劣化,仍具有良好的抗多次冲击力学性能,适合做为抗火灾倒塌与军事上抗高温和重复爆炸、冲击作用的结构.

    • 带加劲肋钢-混凝土组合蜂窝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012, 39(9):11-17.

      摘要 (1090)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一根带加劲肋的钢-混凝土组合蜂窝梁进行了模型试验,考察了该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点试验表明,由于剪力次弯矩的影响,组合蜂窝梁孔口截面将先于翼缘板进入屈服,其对变形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基于空腹桁架计算理论,考虑加劲肋的影响,推导了组合蜂窝梁应力的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圆孔边缘应力的分布规律,弯剪作用下最大应力出现在圆孔截面150~165°处同样采用空腹桁架方法推导了组合蜂窝梁挠度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有限元结果和规范建议方法进行了对比,各结果吻合良好,本文计算公式可为组合蜂窝梁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验算提供参考.

    • 考虑桩土滑移的超长桩沉降非线性算法

      2012, 39(9):18-22.

      摘要 (836)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超长桩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采用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其竖向荷载下桩侧传递规律,并以理论τ-z曲线描述桩侧界面桩土接触非线性。在此基础上,针对荷载传递过程中桩土滑移现象,对超长桩及桩周土分别建立单元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桩土体系平衡条件得出桩土体系刚度矩阵方程及其迭代求解流程,从而提出了可考虑桩土滑移的超长桩沉降计算非线性分析算法与现场试桩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 超音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超高速磨削试验研究

      2012, 39(9):23-27.

      摘要 (954)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超音速火焰喷涂WC涂层硬度高难以加工的问题,进行了超音速火焰喷涂WC涂层的超高速磨削试验,测量了不同磨削条件下的磨削力、表面粗糙度,观察了不同磨削条件下工件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砂轮线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即在高速超高速磨削条件下,涂层的磨削力、表面粗糙度都能得到明显的降低;同时涂层材料的去除方式更多的以塑性去除为主.总之在超高速磨削条件下,涂层工件的表面质量和磨削加工效率和砂轮的使用寿命都有明显提高.

    • 重复购买与市场变化下产品扩散实证研究

      2012, 39(9):28-32.

      摘要 (893)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复购买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对产品扩散有影响作用,从而限制了基本产品扩散模型的应用.通过构建反映动态市场变化的环境变量集合,基于影响系数对产品扩散模型做出修正,同时考虑重复购买因素,得到重复购买与市场变化下的产品扩散模型.以我国汽车产品细分市场之一的微型交叉型乘用车产品扩散为实例,将超过使用年限后的重复购买因素与市场的燃油价格、产品价格、宏观政策等因素作为修正变量融入扩散模型, 分析目标产品的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重复购买与动态市场因素后,模型计算结果拟合度提高13%,预测结果的误差平均绝对比率由23.93降低至5.5.由此可知,提出的扩展产品扩散模型在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上均优于基本模型.

    • 输电线路除冰机器人基于小波矩及SVM的障碍物识别研究

      2012, 39(9):33-38.

      摘要 (833)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是高压输电线路除冰机器人自主越障和行走的前提条件.本文根据除冰机器人自身结构以及高压线路工作环境的要求,设计了一种障碍物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对机器人在线拍摄的障碍物图像进行预处理、最佳阈值处理,然后用小波模极大值计算二值图像边缘,再计算具有不变性的图像小波矩,把优化后的小波矩特征输入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障碍物的识别.实验表明:障碍物的小波矩特征向量稳定可靠,SVM目标识别准确率高,利用两者优势对障碍物进行识别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一种基于DNA自组装模型求解最大团问题的算法

      2012, 39(9):39-44.

      摘要 (1073)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tiles理论模型和已有DNA自组装模型,结合最大团问题给出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算法设计,得到具体设计初始分子、规则分子和检测分子所需的DAE块种类.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标记和凝胶电泳生物操作提出了一种求解最大团问题算法.该算法设计tiles的种类为Θ(n2+|E|),其生物操作复杂性为Θ(1).此算法降低了实验的复杂度,而且保证了实验的易操作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 新型直流输电系统改善谐波不稳定的机理分析

      2012, 39(9):45-50.

      摘要 (905)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三相不对称的交流电源用正序和负序电压表示,用傅里叶分析方法计算了正序和负序电压传递到直流侧的谐波电压的规律,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计算在交流系统故障时,直流侧电压谐波的数学表达式,比较在同样的交流系统故障条件下,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在抑制直流侧谐波幅值方面优于传统的直流输电系统,最后参考实验室基于感应滤波的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对输电系统在交流系统故障下的直流电压谐波进行了动模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在感应滤波换流变压器的第三绕组接入2,11,13次LC滤波器,使直流电压中含量高的低次谐波大大减少,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不稳定得到一定的抑制.

    • 三相UPS输出电压不平衡控制的研究与实现

      2012, 39(9):51-56.

      摘要 (981)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相电压的对称输出是衡量交流电源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在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等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输出电压波形,分析了三相UPS输出电压不平衡的机理,提出了在正/负序同步参考坐标系下,应用基于DSP的重复控制与PI控制的复合控制方案,功率开关管采用空间矢量调制(SVPWM)方式,基本消除了负序电压分量,有效地抑制了零序电压分量和谐波分量.研制了30~500 kVA UPS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 一种基于对角载入的鲁棒MVDR波束形成算法

      2012, 39(9):57-61.

      摘要 (1144)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信号方向向量精确已知时,传统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DR)波束形成算法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由于外部环境、天线阵列以及采样协方差矩阵的估计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MVDR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急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对角载入的鲁棒MVDR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考虑信号方向向量的偏差对MVDR算法性能的影响,并在最大允许偏差范围内导出最优的权重向量,有效地抑制了偏差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从而能够适应复杂的通信环境;同时该算法采用递推算法避免矩阵求逆,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便于工程实现.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MVDR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输出性能.

    • 新型脱碳木脂素类化合物合成方法与肿瘤抑制活性研究

      2012, 39(9):62-66.

      摘要 (922)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n(II)/Co(II)/PhP(O)HOR/O2新催化体系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脱碳木脂素类化合物(——2a~2g——), 并采用MTT比色实验法, 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抑制活性. 分别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癌(A549)和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化合物——2a~2g——对4种癌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抑制效果明显,其中化合物——2b——显示出比相同条件下紫杉醇更好地抗癌抑制活性(IC50:18.9 μg/mL),说明所合成的芳基烯二聚化合——物2b——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里氏木霉HC-415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时形态学变化研究

      2012, 39(9):67-71.

      摘要 (1116)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0 L发酵罐中研究里氏木霉HC-415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菌体形态学变化时,发现该菌的形态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第Ⅰ期为接种后的0~24 h,菌体形态主要呈丝状伸长,较少分枝,产酶基本处于停滞期;第Ⅱ期为24~60 h,菌丝体不断伸长,分枝增多,菌体变粗,酶活性增长明显;第Ⅲ期在60~132 h,此期菌丝体变粗变短,并出现横隔,分枝顶部生出许多膨大的圆形结节,该期为纤维素酶活力的快速增长期和高峰稳定期;第Ⅳ期为132 h后,期间菌丝体呈粗短圆状,仍有许多膨大的结节,但菌体数量逐渐变少,酶活性开始逐步下降.结果表明: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时菌体形态与发酵液中的酶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形态学特征可作为实际生产中快速调控发酵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 氨基硅油改性苎麻纤维的研究

      2012, 39(9):72-75.

      摘要 (943)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氨基硅油对苎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红外光谱分析(IR)、接触角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氨基硅油改性的苎麻纤维表面成功包覆了有机硅分子,且表面羟基数量减少,吸水性较未改性的苎麻纤维下降,与聚丙烯相容性提高;改性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提高了15%;在230 ℃以前,未改性的苎麻纤维质量损耗为5%,而改性后苎麻纤维基本上没有分解,改性后苎麻纤维的耐热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 聚酰亚胺/ Al2O3掺杂薄膜热老化寿命计算方法研究

      2012, 39(9):76-79.

      摘要 (860)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热失重仪(TG)测定了Al2O3掺杂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采用Kissinger法和Coats-Redfern法计算动力学参数,预测杂化薄膜长期使用的上限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中的反应级数大于氮气气氛中的反应级数,且趋于二级反应.利用Kissinger法求出的E值低于Coats-Redfern法求出的E值,选取Coats-Redfern法求取相应的碰撞系数(A)值后,预测杂化PI膜长期使用的上限温度在300 ℃左右,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结果表明Coats-Redfern方法是预测杂化PI材料长期使用上限温度的可靠方法之一.

    • Cr(VI)废水迁移对河流亲水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2012, 39(9):80-86.

      摘要 (952)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湘江长株潭段河水中的Cr(VI)废水污染的水质、河道底泥、亲水岸动植物以及沿河居民健康状况等生态因子,采用GIS定位采样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它们的生态风险暴露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多年中, Cr(VI)废水对湘江长株潭段重金属污染的贡献率为13.21%,河水中Cr(VI)含量超标3~6倍;水生和湿地植物种群数量锐减了约23%,亲水岸和水生动物血检和身体机理化验出Cr(VI)平均超标1.5~4.5倍;沿岸受Cr(VI)废水污染的居民寿命较过去平均减少了两岁,各种普通疾病的罹患率提高了25%,Cr(VI)污染引发的癌症发病率增长了3.05%,生态风险暴露状况严重.

    • 不同光照条件下水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2012, 39(9):87-92.

      摘要 (895)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水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小型有机玻璃环形槽模拟不同水流,在恒温、无菌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了两种光照强度(2 500 lx和3 500 lx)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水流改变了微囊藻的各个生长阶段,使微囊藻适应时间增加,对数生长时间延长,水流提高微囊藻的比增长速率,直接影响微囊的生物量;水流对微囊藻的影响与光照强度有关,在光照强度为2 500 lx时较光强为3 500 lx时更利于微囊藻的生长,且均在35 cm/s时最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微囊藻在2 500 lx时各流速下微囊藻生长差异较大,而光照为3 500 lx时微囊藻的生长在各流速下的差异较小;水流降低了微囊藻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并提高了对光的利用.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2012年第39卷第9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刊期浏览
本期排行

PDF下载排行

HTML阅读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作者稿件一经被我刊录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论文整体的全部复制传播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翻译权、汇编权、改编权等著作使用权转让给我刊,我刊有权根据工作需要,允许合作的数据库、新媒体平台及其他数字平台进行数字传播和国际传播等。特此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