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5年第4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考虑流固耦合的近海风机动力响应数值计算

      2015, 42(7):1-8.

      摘要 (12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固定式海上风机的流固耦合问题.选取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建立的5 MW海上单桩式风机模型,采用Kaimal谱和风剪切指数理论模型,通过NREL编写的程序—TurbSim,生成脉动风场,进而使用气弹程序FAST计算风力机的气动荷载,输出包括剪力和弯矩在内的塔顶荷载时程.选取Pierson-Moskowits波浪谱,并利用谐波叠加法模拟随机波浪.采用Morison公式计算波浪力,分别建立了海上风机塔架考虑与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时的动力方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情况下的波浪力和结构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计算得到的波浪力和风机响应有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别跟风浪大小等因素有关.

    • 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全风向气动阻尼的试验研究

      2015, 42(7):9-15.

      摘要 (9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高层建筑质量小、阻尼低,极易在设计风速下产生明显的气动弹性效应,出现明显的气动阻尼.考虑一阶线性弯曲模态,制作了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的单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高宽比8∶1,模型比例1∶600,进行风洞试验测量了各风速下建筑顶部的加速度响应,采用随机减量方法对全风向下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的气动阻尼进行识别.其中,顺风向和横风向的气动阻尼结果与文献结果趋势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当风向角在84°~90°范围内时(90°为横风向),气动阻尼特性与横风向结果趋势一致;当风向角在0°~12°范围内时(0°为顺风向),气动阻尼特性与顺风向结果趋势一致;在某些特定的风向角下(例如16.5°),临界风速降低,气动负阻尼的起始风速也降低.

    • 表面粗糙度对双曲冷却塔风压分布的影响

      2015, 42(7):16-24.

      摘要 (10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粗糙条参数组合下冷却塔风压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粗糙度对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糙条宽度b对风压分布影响较小,而粗糙条高度k和数量n影响较大;粗糙度系数k/s能较准确描述粗糙度大小,当k/s一致时,不同粗糙条数量n与高度k组合下的平均风压基本一致,但高度大的脉动风压小;粗糙度对正压分布和背压大小影响较小,而最小负压系数幅值、脉动风压系数峰值随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背压稳定区宽度则略有扩大;尽管通过增大模型表面粗糙度能有效地在较低雷诺数条件下实现高雷诺数下的平均风压分布,但脉动风压模拟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大型冷却塔风压实测进行验证.

    • 水泥复合砂浆对混凝土背水面抗渗试验研究

      2015, 42(7):25-28.

      摘要 (9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混凝土背水面涂抹普通水泥砂浆及水泥复合砂浆的试验,对比了普通水泥砂浆与水泥复合砂浆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水泥复合砂浆厚度与添加剂含量对抗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复合砂浆相比普通水泥砂浆更为显著地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且在一定范围内,水泥复合砂浆厚度或添加剂含量越高,抗渗效果越好.将水泥复合砂浆涂抹在混凝土背水面,便于地下室内、隧道内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施工,对实际工程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阻尼填充墙高性能砂浆阻尼层性能试验研究

      2015, 42(7):29-35.

      摘要 (8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一种用于阻尼填充墙的高阻尼砂浆层阻尼层,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一般砂浆层相比,高阻尼砂浆阻尼层具有更大的耗能与变形能力.当聚灰比在0.38~0.53的范围内,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高阻尼砂浆阻尼层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加,超出了这个范围,提高聚合物含量的效果不大.采用苯丙乳液和丁苯乳液共混且聚灰比为0.45的高阻尼砂浆作阻尼层能取得最大的耗能与变形能力. 增大高阻尼砂浆阻尼层的厚度可以提高其水平变形能力,可以较好延缓上部砌体单元与阻尼层之间的滑移,提高阻尼层的耗能能力,但是极限承载力会随着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阻尼层的厚度取为9 mm较适宜.

    • 外墙挂板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15, 42(7):36-41.

      摘要 (7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外墙挂板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外墙挂板对结构水平刚度、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影响,进行了3榀足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3榀框架分别为纯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外墙挂板与框架梁连接模型及外墙挂板与框架梁及框架柱均连接的模型,试验中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16.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件都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及良好的延性;外墙挂板与框架柱脱开后,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外墙挂板对结构的初始刚度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外墙挂板与框架梁柱均相连时远大于外墙挂板仅与框架梁相连时对结构刚度的提高效果;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16时,外墙挂板与梁连接处仍未出现明显破坏现象,并且外墙挂板整体保持完好,说明在大震下结构发生大变形时外墙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能够满足要求.

    • 新型预制装配框架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2015, 42(7):42-47.

      摘要 (10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足尺模型对比试验方法,对现浇混凝土梁柱组合件、4个新型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新型预制装配框架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节点核心区设置附加钢筋,可以实现梁端塑性铰的外移.装配框架节点的滞回曲线较丰满,在加载前期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较现浇节点小,但是在加载到极限荷载时,装配节点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与现浇节点基本相当乃至超过现浇节点,说明新型节点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能够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

    • 钢筋混凝土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研究

      2015, 42(7):48-55.

      摘要 (8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规范》)在剪扭复合作用构件承载力计算中采用三段折线关系,将1/4圆弧外扩,导致设计偏于危险;丁大钧建议公式使用1/4圆弧模型,但在选取混凝土剪力项折减系数时低估了混凝土部分的抗剪能力;黄靓建议公式使用内缩的直线模型,设计偏于保守.在1/4圆弧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修正公式.实例对比表明,两种修正公式安全于《规范》公式.算例分析表明,两种修正公式既能完全满足1/4圆弧相关关系,又较好地满足了黄靓提出的直线相关关系且两种修正公式计算结果相当接近.

    • 纤维水泥砂浆用先装拔出法检测强度的制订标准研究

      2015, 42(7):56-61.

      摘要 (7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鉴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方法,对采用9种强度等级纤维水泥砂浆(聚丙烯纤维水泥砂浆、聚乙烯醇纤维水泥砂浆及钢纤维水泥砂浆)加固的混凝土构件加固层进行先装拔出试验,对预留的纤维水泥砂浆试块进行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从而得到3种纤维水泥砂浆强度测强公式,最后对测强公式进行相关性评价,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线性关系较好.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

      2015, 42(7):62-68.

      摘要 (12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刚性短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等效为外荷载,综合运用“分级加变形”和“分级加荷载”的方法,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方法,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对比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 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

      2015, 42(7):69-73.

      摘要 (7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凝土构件在火灾中的高温耐火性能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混凝土柱构件在火灾中承受恒压荷载和高温双重作用的特征,设计出一种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将混凝土柱置于恒压荷载下,对其进行加热并恒温,测试加热至不同温度的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变化.根据混凝土柱在加热过程中的初始爆裂温度、高温后的爆裂程度、裂缝形态和力学性能等指标,评价其高温耐火性能.通过对3组高强混凝土棱柱体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反映出受压混凝土柱构件的耐火性能,并且具有对测试仪器要求不高、测试方法简便和结果可靠的特点.

    • 非线性温度梯度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

      2015, 42(7):74-80.

      摘要 (9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合理评价水泥路面温度沿深度方向的非均匀性分布对水泥混凝土板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非线性温度梯度荷载;为分析不同程度非线性温度梯度对板的应力响应引入了非线性温度分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以线性温度梯度计算非线性温度梯度应力时,正温度梯度的应力偏大,负温度梯度的应力偏小.非线性温度梯度时板的变形和线性温度梯度板产生的变形则基本相同.负非线性温度梯度分布时:随着板厚和板弹性模量的增加,非线性温度梯度对板顶的应力影响增大;增加地基反应模量可以减小非线性温度梯度影响.并通过大量数据回归分析得出负温度梯度时板顶下最大应力计算公式.

    • 冷却方式对高温后ECC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5, 42(7):81-86.

      摘要 (8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冷却方式对高温后ECC(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残余力学性能的影响.将ECC试件加热至不同的温度(200,400,600和800 ℃),采用不同的方式冷却(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然后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浸水冷却的试件残余力学性能优于自然冷却的试件,且温度越高,冷却方式的影响越大.高温前后ECC的微观结构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和压汞试验(MIP)分析,微型测试结果可以很好的解释高温后ECC试件力学性能的变化.

    • 围岩收敛曲线形态对地下结构稳定系数影响分析

      2015, 42(7):87-92.

      摘要 (11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现代地下支护结构设计方法中缺乏物理意义明确的稳定性表征指标这一不完善之处,结合收敛-约束原理来开展研究.首先,通过选取基于Mohr-Coulomb失效准则的Kastner 公式和Duncan公式进行围岩弹塑性分析从而构建围岩收敛曲线;分析各支护单元的力学特性并构建锚喷支护结构支护特征曲线;然后,根据收敛-约束原理和荷载原理导出支护结构的稳定系数,从而建立不同围岩收敛曲线的地下结构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在各岩体力学参数相似的条件下,通过算例分析不同围岩收敛曲线之间的差异性,展示了不同模式的操作和运行过程.

    • 串囊式充气锚杆在砂土中的模型试验研究

      2015, 42(7):93-99.

      摘要 (10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串囊式充气锚杆是基于单囊充气锚杆的改进与创新,为研究其极限抗拔承载力和位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串囊式充气锚杆进行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其相应的抗拔承载力—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串囊式充气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和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充气压力、埋置深度、橡胶膜长度和厚度、气囊个数、气囊之间的间距等,这些因素对串囊式充气锚杆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与单囊充气锚杆的对比试验,得出在相同条件下,串囊式充气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较单囊充气锚杆增加了1.2~1.7倍,极限位移仅为单囊充气锚杆的37%~66%.串囊式充气锚杆在增大承载力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位移.

    • 上覆薄煤层采空区公路隧道开挖稳定性试验研究

      2015, 42(7):100-107.

      摘要 (8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隧道下穿煤层采空区施工将对周围地层产生扰动,影响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的稳定性.进行了上覆薄煤层采空区隧道开挖的室内相似模型试验,试验中通过测量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空区地层、隧道拱顶的沉降及初期支护内力等参数,对上下台阶法和单侧壁导坑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的采空区地层沉降受开挖方法的影响显著,上下台阶法开挖引起的采空区地层沉降高于单侧壁导坑法,沉降槽曲线较陡、沉降范围更宽.两种开挖方法中,围岩压力的最大值均位于右拱脚处,钢拱架最大弯矩出现在拱脚处,最大轴力位于拱腰或拱肩处.其它条件相同时,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时初期支护背后的围岩压力、钢拱架内力和偏心距等普遍大于上下台阶法开挖.研究表明在隧道下穿倾斜煤层采空区施工时,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可以显著减小对采空区地层及围岩的扰动,但同时需增强初期支护的刚度,确保围岩及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基坑位移监测中带有未知参数的滤波算法

      2015, 42(7):108-113.

      摘要 (8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基坑边坡的动态监测中,为了控制几何观测异常对形变参数估计的影响,把基坑边坡的力学信息看成是一个未知信息,建立了带有未知参数的滤波模型,并在固定的观测窗口中,把未知参数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利用观测残差和状态预测残差来拟合它,并对滤波结果同时进行修正,得到了一个带有未知参数的滤波算法.实例说明,利用先验的几何、物理信息进行变形监测,能有效地提高状态参数估计可靠性.

    • 加气混凝土墙体的热桥效应及局部保温措施

      2015, 42(7):114-120.

      摘要 (8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一种能满足寒冷地区65%节能要求的自保温墙体材料,在严寒地区应用时,局部易产生热桥效应,且热桥部位极易产生发霉、冻胀和墙体抹灰层空鼓等问题.本文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中的外转角及丁字墙部位进行实测,确定了这些部位热桥的影响范围,并分别建立了传热计算模型对温度场进行模拟.同时根据模拟结果设计了热桥部位的局部保温形式,分析了局部保温层厚度和保温层位置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证明,局部保温措施能够提高热桥部位温度,减弱甚至消除热桥的影响,有效抑制墙体内部冷凝及其引发的冻胀冻融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在寒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改善三套管蓄能型热泵系统供热性能的实验

      2015, 42(7):121-127.

      摘要 (9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室外低温条件下空气源热泵的供热性能,提出了三套管蓄能器供热模式.实验比较了三套管蓄能器单独供热、联合空气源热泵供热以及太阳能辅助三套管蓄能器供热的运行稳定性及制热COP等供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辅助三套管蓄能器供热模式可有效改善三套管蓄能器的供热性能,在太阳能热水温度为28 ℃,热水流量为300 L/h的工况,机组蒸发温度为-2.8 ℃,制热COP为2.8,有效缓解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中的供热不足.

    • 重庆市中低海拔村镇旅游区住宅热湿环境实测与热舒适研究

      2015, 42(7):128-134.

      摘要 (9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问卷调研与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中低海拔村镇旅游区住宅各季节的热湿环境特性,并进行了热舒适研究.对比国家现行相关规范中的热舒适限值与实测值,发现旅游区夏季和过渡季温湿度范围偏离限值较小,冬季偏离限制最大.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与实测进一步得到如下结论:各季节预测平均投票数PMV的修正值PMVe分别为夏季+0.67,过渡季+0.32,冬季-1.20;热感觉投票值TSV分别为夏季+0.63,过渡季-0.64,冬季-1.53;夏季和过渡季的热舒适度较高,冬季最差.根据APMV、PMVe与TSV值对比发现,影响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热舒适性的最不利因素分别为: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温度.因此,为提高村镇旅游区住宅热舒适度,可采取的措施为:夏季通风降温,过渡季在外墙中加入防潮材料建立防潮层,冬季采用“空气源热泵+太阳能房”或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地表水源热泵.

    • 回填空气间隙对水平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2015, 42(7):135-140.

      摘要 (9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未夯实土壤初始温度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软件求解,得到未夯实土壤初始温度数值计算结果,并将未夯实土壤初始温度数值计算结果与夯实情况下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在该实验工况下,未夯实回填导致埋深2.2 m处的土壤初始温度比夯实回填状况增大1 ℃左右.以未夯实土壤和夯实土壤的初始温度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埋深为2.2 m的水平埋管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软件求解,得到土壤在未夯实和夯实情况下水平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及平均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值,并与实验运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在该实验条件下,土壤未夯实会使水平埋管进出口温度升高,系统效率降低,平均传热系数从2.71 W/(m·℃)下降到2.22 W/(m·℃).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年第卷第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刊期浏览
本期排行

PDF下载排行

HTML阅读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作者稿件一经被我刊录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论文整体的全部复制传播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翻译权、汇编权、改编权等著作使用权转让给我刊,我刊有权根据工作需要,允许合作的数据库、新媒体平台及其他数字平台进行数字传播和国际传播等。特此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