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21年第48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中心回转 流道液冷板散热性能研究

      2021, 48(12):1-9.

      摘要 (635) HTML (0) PDF 6.19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流道结构设计对液冷板散热性能、均温性能以及能耗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流固热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液冷板结构参数对电动汽车某液冷单元散热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心流道宽度由6 mm增加至31 mm,导热垫表面最大温差降低19.4%,流阻增加14.6%,当采用流道宽度从中间到两侧递减的设计方式,可以改善其散热均温性能且能耗在可接受范围内. 流道深度由5 mm减小至2 mm,表面最大温差降低36.7%,流阻增大了3.3倍,减小流道深度能显著改善散热均温性能,同时会显著增加能耗. 添加强化传热结构和在某些工况下改变进出水口位置能改善散热均温性能,同时也会增大流阻和能耗. 研究结果可为液冷板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从而改善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

    • 摆动缸式油气悬挂系统动态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2021, 48(12):10-18.

      摘要 (472) HTML (0) PDF 4.65 M (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摆动缸式油气悬挂自身参数变化对履带车辆中“负重轮-悬挂-簧载质量”系统的影响,在典型工况下,对该系统的动态响应特征展开参数敏感性分析. 结合油气悬挂的结构特征建立机械-液压耦合的动力学模型,并应用试验台架测试结果评价该模型的有效性. 选取摆动缸式油气悬挂的关键参数,分析其刚度与阻尼特性随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在脉冲激励工况下分析上述参数变化对油气悬挂系统动态响应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油气悬挂刚度在悬挂变形量不大时受蓄能器内气体初始体积的影响较大,在悬挂压缩变形较大时受油气悬挂定位角的影响较大;簧载质量垂向加速度与负重轮动载荷在低频时受蓄能器初始气体体积影响最大,在高频时受阻尼阀孔截面积影响最大;悬挂动行程受关键参数的影响趋势与之相反.

    • 具有旁通阻尼回路的转向器特性研究

      2021, 48(12):19-28.

      摘要 (322) HTML (0) PDF 11.10 M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负荷传感转向已成为铰接式装载机的主要转向形式,为减轻液压系统在转向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冲击和振荡现象,改善转向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具有旁通阻尼的转向器优化结构,并建立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负荷传感特性及旁通阻尼对转向稳定性的影响. 建立装载机动力学和液压转向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测试系统检验仿真模型精度,并将有、无旁通阻尼的两种转向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与原转向结构仿真结果对比,应用旁通阻尼结构转向器的转向系统保证了系统良好负荷传感特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压力冲击峰值,减小了液压系统压力振荡.

    • 汽车风洞实际流场对声源识别的干扰与修正

      2021, 48(12):29-35.

      摘要 (490) HTML (0) PDF 4.57 M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汽车风洞外场声源识别精度,对因实际流场与空风洞之间区别产生的偏差进行分析.关注汽车绕流场与射流剪切层的速度分布,分别对车辆所在自由空间、空风洞与带实际车辆的风洞3种流场进行数值仿真及试验验证. 通过无限薄剪切层及实际流场分层声传播模型,预测有无车辆两种风洞状态下的声漂移量,并与实际整车声学风洞声传播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放入车辆后,风洞势流核心区因受汽车阻塞而流场速度分布不均匀,进而剪切层区域流场受到汽车绕流场干扰而外扩. 进行实际流场分层修正后,车表后方声源漂移结果精度大幅提高,能有效提高实际风洞外场声源识别精度.

    • 电动汽车空调制热系统设计及研究

      2021, 48(12):36-43.

      摘要 (404) HTML (0) PDF 4.81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制热功耗高且低温环境工况下制热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回收电机余热为乘客舱制热来减少制热功耗的空调系统. 运用AMESim软件建立了电机余热循环系统模型并通过电机余热制热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热泵空调制热系统模型并通过热泵空调制热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合两个系统建立了带有电机余热回收的热泵空调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电机余热制热性能和电机余热辅助热泵空调制热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电机余热单独制热在中等车速、环境温度高于10 ℃的工况下能够满足制热需求;电机余热辅助热泵空调制热能够有效提高制热效率,在电机转速为3 000 r/min、压缩机转速为4 000 r/min、环境温度为-5 ℃的工况下,等效制热能效比能够达到3.4,比同工况下热泵空调单独制热模式的能效比提高了约48%. 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改善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

    • 一种面向热设计的反馈-模糊推理全局算法

      2021, 48(12):44-51.

      摘要 (338) HTML (0) PDF 2.38 M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常规模糊推理算法无法有效求解具有复杂或未知传热规律的传热学反问题,提出一种反馈-模糊推理全局算法. 基于模糊推理的基本流程,将变论域方法、反馈思想和模拟退火算法结合起来,通过反馈单元降低模糊规则对传热规律的依赖,并通过模拟退火单元防止陷入局部最优. 采用此方法对风冷散热器翅片的几何结构设计问题进行求解,并与常规模糊推理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结果进行对比. 同时,对不同初始值、不同输入误差下反馈-模糊推理全局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和对比. 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解决传热学规律复杂或未知的传热学反问题,计算结果不受初始值影响. 该算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拥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不适定性,可以为反问题、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 燃料电池车用超高速空压机永磁体结构强度研究

      2021, 48(12):52-60.

      摘要 (352) HTML (0) PDF 2.82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高速空压机转子永磁体离心拉应力破坏,采用解析法计算了额定转速时护套与永磁体间过盈量的大小及应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计算了永磁体和护套内的应力分布,对比解析法与有限元方法的准确性. 基于有限元法研究了温升和护套材料对永磁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的各应力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5%,而影响因素中转速和温升均会造成永磁体应力的显著提升,需要增大过盈量对转子永磁体保护. 碳纤维护套相比合金护套可以至少降低42.1%的永磁体应力,且在高温工况下的效果更为显著. 降低转速、增大装配过盈量以及改善转子冷却均能有效优化结构强度,而复合材料护套相比钢护套更适用于保护永磁体.

    • 一种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

      2021, 48(12):61-69.

      摘要 (268) HTML (0) PDF 2.96 M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含1层X形结构的三参数隔振器谐振频率会向高频移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 采用谐波平衡法建立新型隔振系统动态响应的解析模型,并将解析解与时域数值解和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得到的仿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模型的正确性. 基于建立的模型,通过计算对比了新型隔振器与传统两参数隔振器、三参数隔振器、含1层X形结构隔振器的力传递率曲线,得出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可以进一步降低谐振处的峰值,且谐振频率比向低频发生移动. 经过研究得出影响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性能的主要参数为阻尼比、初始夹角、刚度比,与激励力幅值以及杆长无关;进一步分析了阻尼比、初始夹角、刚度比对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得出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可以使含n层X形结构隔振器在谐振频率的峰值进一步减小,且在高频处的隔振性能保持不变.

    • 正前角金刚石磨粒磨削钛合金仿真与试验研究

      2021, 48(12):70-78.

      摘要 (450) HTML (0) PDF 15.63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正前角金刚石磨粒磨削加工的机理,论证正前角磨削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建立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Ti6Al4V钛合金过程的模型,对比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具有正、负前角的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过程中磨削力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飞秒激光加工的正前角金刚石磨粒和原始的负前角金刚石磨粒开展钛合金磨削试验,采用测力仪测量磨削力,并将测得的磨削力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观测磨削加工表面形貌,测量表面粗糙度,将正、负前角磨削时的磨削力、磨削加工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在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中,磨削力随着磨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磨粒前角由负到正而逐渐减小,仿真得到的磨削力与试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相比于传统的负前角磨削,正前角金刚石磨粒具备良好的耐磨性,磨削表面磨痕较浅、加工缺陷少,表面粗糙度值降低58%~66%,可有效提高磨削加工表面质量.

    • 基于改进ACS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2021, 48(12):79-88.

      摘要 (222) HTML (0) PDF 9.03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蚁群系统(Ant Colony System,ACS)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路径不平滑、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万有引力搜索策略的ACS算法. 为了解决算法初期由于地图信息匮乏,导致蚁群寻路盲目性较大的问题,提出了简化ACS算法对初始信息素浓度进行更新. 引入万有引力算法搜索策略,提升了算法收敛速度,且有效解决了局部最优问题. 对每次迭代获取到的最优路径进行优化,减少了路径的转折点数量、提升了路径平滑性. 仿真试验表明,改进算法能够有效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路径平滑性. 将改进算法应用到实际的移动机器人导航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有效解决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且有效提升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效率.

    • 聚苯胺基气凝胶衍生纳米碳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021, 48(12):89-96.

      摘要 (385) HTML (0) PDF 31.45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树枝状聚苯胺,长纤维聚苯胺,树枝状聚苯胺-石墨烯以及长纤维聚苯胺-氮掺杂石墨烯4种气凝胶作为前驱体,经直接碳化后获得了氮掺杂连续的纳米碳. 研究了聚苯胺基气凝胶衍生纳米碳的微观形貌结构、元素组成以及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树枝状聚苯胺,长纤维聚苯胺,树枝状聚苯胺-石墨烯以及长纤维聚苯胺-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衍生的纳米碳具有连续的多级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分别为273.9、487.7、241.4和295.9 m2·g-1,氮的摩尔分数分别高达7.82%、9.62%、7.91%和10.17%,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高达268、311、280和362 F·g-1的质量比电容,且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优异.

    • 石墨烯基聚苯胺水凝胶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021, 48(12):97-102.

      摘要 (189) HTML (0) PDF 8.53 M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步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PR-x),并通过SEM、XRD、FT-IR、Raman、XPS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 结果表明,聚苯胺均匀地负载于三维多孔石墨烯网络骨架,且能够显著抑制石墨烯的团聚现象. 研究了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当聚苯胺质量分数为75%,电流密度为1 A·g-1时,比电容为762.8 F·g-1;当扫描速率从5 mV·s-1增加到50 mV·s-1时,倍率保留率高达77%,经过3 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后比电容保留率仍高达89.27%. 该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水凝胶电极作为超级电容器表现出优异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 复合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双酚A效能研究

      2021, 48(12):103-111.

      摘要 (368) HTML (0) PDF 8.70 M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热解废弃酚醛树脂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碳材料,设置催化剂Co(NO3)2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0%和1.5%,热解温度分别为700 ℃、900 ℃和1 100 ℃.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确定材料的形貌特征与生成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质量分数和热解温度对碳纳米管生成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Brunauer-Emmett-Teller,BET)测试方法和BJH模型分别计算材料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 通过磁性测试和Zeta电位表征材料磁性能否磁性分离以及不同pH值环境下材料稳定性. 将不同掺入量的复合材料和商用碳纳米管对双酚A的吸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吸附数据拟合. 结果表明,复合碳材料表面均匀生成大量碳纳米管,CoO金属氧化物附着于碳管内和端点处;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290.74 m2/g、平均孔径仅为3.63 nm. 通过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在6 h内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材料表面存在不同类型的活性吸附点位,吸附发生在复杂的异相界面,双酚A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3.19 mg/g.

    • 轻骨料混凝土吸声性能研究

      2021, 48(12):112-119.

      摘要 (618) HTML (0) PDF 10.85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硅酸盐水泥、页岩陶粒、聚丙烯纤维、发泡剂及其他助剂制备轻骨料混凝土. 研究水泥用量、纤维掺量、页岩陶粒粒径、发泡剂掺加量、陶粒试块及其串联在中低频范围内的吸声性能. 结果表明,单粒径页岩陶粒制备的混凝土试块在600 Hz频段附近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添加纤维和发泡剂,可改善混凝土材料内部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陶粒混凝土试块的串联可使其整体吸声性能较原试块提升近80%.

    • 焊接速度对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性能的影响

      2021, 48(12):120-128.

      摘要 (411) HTML (0) PDF 17.95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厚度3 mm的6061-T6铝合金板材搅拌摩擦焊对接接头为研究对象,建立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准确模拟了焊接过程的温度场分布及演变规律,采用光学显微观察、电子背散射衍射、显微硬度测量以及拉伸试验等表征方法,研究了焊接速度对焊接接头成形特性、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结果表明:接头焊核区在焊接过程中经历了完全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后退侧热影响区经历了动态回复,晶粒显著长大,晶界强化作用弱于焊核区晶粒;当焊接速度为300~800 mm/min时,接头焊缝成形良好,拉伸断裂均在焊缝后退侧热影响区,在焊接过程中受温度(400~480 ℃)影响显著,析出强化相溶解导致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在此焊接速度范围内,随速度的提高,接头强度增加,最高强度系数为80.86%(800 mm/min);当焊接速度进一步增加至1 200 mm/min时,接头的焊接成形性变差,焊核区出现未焊合和隧道缺陷,接头拉伸试验时在焊核区发生断裂.

    • Al-Cu-Li合金轧制厚板的 疲劳性能及断裂机理研究

      2021, 48(12):129-136.

      摘要 (197) HTML (0) PDF 26.14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疲劳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设备研究了95 mm厚的Al-Cu-Li合金热轧板材不同方向的组织特征、疲劳性能和断裂机理. 结果表明:Al-Cu-Li合金热轧厚板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均存在各向异性. LT向(横向)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均优于L向(纵向)和ST向(高向),L向(纵向)的力学性能较ST向更好,但疲劳性能较ST向更差. Al-Cu-Li合金厚板的疲劳裂纹源主要出现在试样表面、近表面的夹杂物和晶界处. 裂纹扩展过程中,LT向裂纹扩展路径较L向更曲折,ST向具有典型的解理特征,瞬断区形貌与静态拉伸断口相似. 晶界越多,裂纹扩展阻力越大,LT向和ST向的未溶第二相能够有效阻碍裂纹扩展,导致其疲劳性能优于L向.

    • 直线磁场调制电机功率因数优化设计

      2021, 48(12):137-145.

      摘要 (423) HTML (0) PDF 11.30 M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直线磁场调制电机功率因数,通过推导直线磁场调制电机气隙磁通密度、功率因数的解析公式,研究各个结构参数对电机功率因数的影响. 确定了永磁体分布、齿靴宽度、调磁块形状和尺寸等参数为主要优化变量. 在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直线磁场调制电机进行参数化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电机平均推力和功率因数的多项式响应面模型. 采用Box-Behnken方法对电机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直线磁场调制电机功率因数从0.497上升到0.720,提高了约44.9%.

    • NB-IoT无线路灯控制器研究

      2021, 48(12):146-152.

      摘要 (411) HTML (0) PDF 3.75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一款高性能NB-IoT无线路灯控制器. 该路灯控制器使用M5311窄带物联网传输模块实现无线通信,使用嵌入式单片机STM8作为控制器,使用智能电量采集芯片HLW8112实时采集路灯的电压、电流、功率、电能、功率因数等电气参数,具有灯具故障诊断与报警、灯具远程或本地渐变与瞬时调光、灯具电源开关控制等功能. 分析与设计了路灯控制器的M5311与CPU接口电路、D/A调光电路、电气参数采集电路、主程序、定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联网服务子程序、指令解析子程序、故障诊断子程序、路灯控制器与远程控制平台的通信协议. 路灯控制器测试平台的实验结果验证了NB-IoT无线路灯控制器的功能与性能,满足现代城市路灯智能控制的要求.

    • 基于动态燃料成本双层优化的 燃煤发电企业管控模型

      2021, 48(12):153-160.

      摘要 (610) HTML (0) PDF 1.12 M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使燃煤发电企业降低燃料成本,实现燃料科学管控,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发电可靠性和生产经济性的燃料成本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为电煤采购库存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下层为混煤掺烧非线性优化模型,双层模型交替迭代协调优化,实现燃料管控动态决策. 针对优化模型高维多约束情况,提出一种混沌映射初始化和高斯变异结合的改进灰狼优化算法. 以某燃煤电厂模拟运营进行算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降低燃煤电厂7.80%的燃煤成本,证明了所提模型与求解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FOXM1688-748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

      2021, 48(12):161-165.

      摘要 (648) HTML (0) PDF 2.65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鉴定转录因子FOXM1转录激活结构域(C-端第688位到748位氨基酸序列)的互作蛋白,以FOXM1的c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扩增获得其转录激活结构域序列,克隆进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获得融合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标签的重组蛋白GST-FOXM1688-748;通过GST-pulldown结合质谱方法鉴定FOXM1688-748的互作蛋白,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FOXM1688-748,获得了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GST-FOXM1688-748. 将质谱鉴定获得的互作蛋白进行分析和归类,预示一些互作蛋白可以参与激活FOXM1的转录活性,如RPN2、MISP、MCM7蛋白,一些互作蛋白可以参与调控FOXM1蛋白的稳定性,如USP9Y、CUL4A、HSPB1、BAG2蛋白. FOXM1蛋白的转录激活结构域与许多不同功能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暗示该结构域具有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期望为以FOXM1为靶点的临床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 乙型肝炎病毒促进肝细胞PD-L1蛋白表达机理

      2021, 48(12):166-173.

      摘要 (613) HTML (0) PDF 6.38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能否借助肿瘤细胞的抗免疫机制来逃逸机体免疫,利用HBV感染去肝细胞,研究受感染后的肝细胞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变化.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HBV感染后的肝细胞内Axin和PD-L1的转录水平,发现HBV不影响Axin和PD-L1的转录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发现HBV能下调肝细胞内Axin蛋白水平,同时上调PD-L1蛋白水平. 进一步在细胞内转染表达HBV的组成蛋白的质粒,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发现HBV的组成蛋白HBx能下调细胞内Axin蛋白的表达. 通过数据相关性分析以及泛素化实验发现,Axin能通过增加PD-L1的E3泛素连接酶SPOP的表达,促进PD-L1泛素蛋白酶体降解. 进一步对PD-L1的泛素化方式进行探讨,发现Axin促进PD-L1的K48依赖的泛素化降解作用. 结果表明,HBV可能通过HBx下调Axin和SPOP蛋白水平,抑制PD-L1泛素化降解,进而逃逸宿主免疫应答. 本研究揭示了HBV免疫逃逸新机制,为治疗HBV奠定了新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HBV药物开发.

    • 高海拔隧道出渣过程CO分布分析及需风量研究

      2021, 48(12):174-184.

      摘要 (311) HTML (0) PDF 7.07 M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高海拔施工隧道出渣过程的排气排放物污染,改善通风排污效果,基于海拔环境参数变化和紊流扩散理论,构建了高海拔隧道气体扩散模型. 以海拔3 200 m的川藏铁路某隧道为研究背景,对洞内的环境参数和CO分布进行测定,利用SolidWorks和ANSYS建立施工隧道掌子面出渣模型,采用Fluent中的组分输运方程,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有害气体运移规律和质量分数分布进行动态模拟. 结果表明,隧道中内燃机械作业时,在靠近工作面迎头位置,CO分布不均匀,极差值较大. 在靠近隧道出口方向,CO分布逐渐趋于平稳. CO质量分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CO质量浓度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从0 m到6 km,CO质量分数上升了96%;由于环境参数变化对CO质量浓度影响的权重大于CO排放量,导致CO质量浓度下降了18%. 在保证隧道内CO质量分数不变的条件下,需风量随海拔高度呈非线性增加. 根据得到的需风量计算模型,在海拔3 200 m时,需风量约为4.95 m3/(kW·min).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年第卷第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刊期浏览
本期排行

PDF下载排行

HTML阅读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作者稿件一经被我刊录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论文整体的全部复制传播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翻译权、汇编权、改编权等著作使用权转让给我刊,我刊有权根据工作需要,允许合作的数据库、新媒体平台及其他数字平台进行数字传播和国际传播等。特此声明。
关闭